湖南白求恩奖|张永昌:攻坚肿瘤精准诊疗 只为守护生命之光

  大众卫生报   2024-08-19 17:14:15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9日讯(记者 郭芝桃 见习记者 周家庄 实习生 莫扬 吴子仪)在医学的广袤星海中,总有一些人拼搏奋进,用自己的努力为无数身陷肿瘤阴霾的患者点燃生命的希望。这位勤奋的医者,虽身为85后青年,却已成绩突出,荣誉不断——从省卫生健康委高层次人才学科带头人,到省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再到国家优青、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殊荣。这些荣誉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对每一个生命的深切敬畏与拯救生命的执着追求。

他便是湖南省肿瘤医院肺胃肠内科及早期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昌。

在这个癌症阴影笼罩的时代,张永昌的名字宛如一缕希望的曙光,成为众多肿瘤患者心灵的庇护所。患者们口口相传:“看肿瘤,找张永昌,我安心。”这简朴而真挚的话语,蕴含着无数患者对他的信赖与敬意。

心系病患 以仁心书写医者大爱

张永昌,出生于安徽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就亲身经历了亲人因病离世的深切悲痛,这段经历在他的内心播下了学医的种子。2003年,他坚定地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决心走上救死扶伤之路。

2013年博士毕业后,张永昌回到湖南,投身于肿瘤治疗领域,希望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这片故土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患者的心中,张永昌就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铁人”。清晨七点多,他便出现在病房,细心查房;而深夜十一点,他办公室的灯光依旧亮着。无论何时患者前来咨询,他都会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的每一个问题。“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这是他从医的初心,也是他坚持不懈的动力。

“张医生,求您一定要救救我,他们都让我回家准备后事了。”2018年的冬天,王阿姨和家属找到了张永昌,她的双眼露出的是绝望和不甘。王阿姨是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当时已对所有药物产生抗性,其他医生都已束手无策。她怀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了张永昌。

面对王阿姨那双充满绝望的眼睛,张永昌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看病历。最终,他在一堆看似普通的英文数字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新的驱动基因突变。经过精准的靶向治疗,王阿姨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王阿姨和全家又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循证和科学的理念让张永昌坚信,“看得多才看得好,看得好才看得多”。仅2023年,他便成功救治了500余名晚期肺癌患者,其中超过350名患者的生存时间超过了3年。张永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的医者誓言,以仁爱之心书写着医者的崇高精神与责任担当。

精准破局 引领肺癌诊疗新高度

在全球肺癌领域,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张永昌在肩负临床一线繁重工作的同时,始终在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为何部分肺癌患者即便服用靶向药物,治疗效果仍然不佳?为了解答这个难题,张永昌与同事们不辞辛劳,时常熬夜加班,甚至以值班室为家,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工作。

天道酬勤,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们的创新工作找到了肺癌靶向及免疫耐药的“罪魁祸首”,并由此开发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延长了中国晚期肺癌的生存时间。

因在肺癌靶向耐药领域的突出贡献,2022年,张永昌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我省委直单位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国家级人才。

“让肺癌成为慢性病,是我毕生的追求和理想”,张永昌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创新工作不仅刷新了肺癌临床诊疗的“湖南高度”,更让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翻倍。这意味着数以万计的晚期肺癌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也意味着让肺癌成为慢性病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仁者医心,医者仁心。张永昌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不仅为无数肿瘤患者点亮了生命的灯塔。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每一次突破都是对癌症挑战的有力回应。

责编:郭芝桃

一审:郭芝桃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大众卫生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