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 2024-08-14 21:58:44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4日讯(记者 郭芝桃 龚琦涵 摄影记者 罗智文 实习生 黄萃 莫扬 通讯员 张亚娜 蒋涛谦 黄桂山 )在资兴市八面山瑶族乡,青腰中学成了此次台风“格美”侵袭郴州资兴后,当地村民们的临时医院。8月7日,记者见到了刚从八面山临时医院轮岗回来的资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工会主席、外科医生谢伟,他是第一批进入八面山瑶族乡的医疗队队长。
“我是第一批进入八面山的医务人员,当时是去转运一名受伤的村民,和救援队伍用担架将伤者抬出来,道路全都被摧毁。”7月29日,他随消防救援队员进入八面山成功转运一名受伤的百姓,泥地中跋涉几个小时的救援队,赶到村民家中时已过饭点,热心的村民端出家中的白粥给每人盛了半碗,他却难过得吃不下。每每想到这里,谢伟就会哽咽,“村民们经受了大灾难,此时特别需要帮助。我一定要回到这里,尽我所能,帮助他们。”
曾参加过2006年资兴市发生的“7·15”洪灾救援的谢伟,是一名有抢险救灾经验的医生。7月30日,谢伟接到通知,由他作为医疗队队长带领14名医务人员乘坐直升机前往受灾严重的八面山瑶族乡,开辟新的医疗救治战场。
他激动之余深感责任重大,深知那里太需要医疗团队了。
为了尽可能多带一些急救药品及医疗物资,谢伟带领来自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资兴市第一人民医院、资兴市第二人民医院、资兴市中医院、三都镇卫生院、唐洞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外科、骨科、急诊科、内科15名医疗队员,每人只带了一瓶矿泉水,被空投到满目疮痍的八面山。
此时的八面山瑶族乡饱受伤痕,灾区道路、桥梁多处冲断,车辆无法通行,停水停电、通信中断,伤员亟待救治,医疗物资急需补充。谢伟只想尽快把医疗点建起来,告知当地老百姓,“我们来了,大家不要怕。”
青腰中学操场较为宽阔,方便直升机停靠转运病人,医疗点就定这里了。就这样,一间间教室变成了村民和救援人员的诊室。
得知情况的村民们陆续赶来,从第一天的10来个人,到后来的每天80人,大家知道医疗队来了,健康有了保障。
可偏远的村庄怎么办?想到这里,谢伟和队友们紧急集合,背上急救药品,立刻开启 “背包医疗”小分队模式。由医生和护士以及疾控预防人员组成的小分队,在当地村民和消防队员的带领下,分别去往八面山的各个角落,搭建起一条条生命救援通道。
“老乡,你们还好吗?家里有没有伤员?需要帮助吗?”队员们艰难地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挨家挨户了解灾情。确保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将健康包和防疫消杀的告知及时发放到村民手中。
“田坪村沟子坑组有重病患者需要转运,快!”接到消息的谢伟,将这一重任委托给来自资兴市中医医院的医生靳浩。 因为没有降落点,直升机只能把队员们放在3公里以外的村部。救援小队摸索着前进,天黑了,饿着肚子在山里睡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徒步三小时,终于接到了患病的村民。
“只要乡亲们有需求,我们就留下。我作为一名医者、一名共产党员,始终不忘医务人员的初心使命,这些天虽然苦、累,但一想到现场救治了那么多受灾患者,感觉很有成就感。”8月8日谢伟结束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八面山瑶族乡也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谢伟作为背包医疗队队长期间,带领队员们走遍了八面山瑶族乡的11个受灾行政村(共15个村),紧急救治患者252人次,协调直升机9架次,转诊病人38人(其中包括孕妇4人,危重病人1人)。
在这场与自然灾害的较量中,谢伟和他带领的背包医疗队成为了八面山瑶族乡最坚实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他们不畏艰难,不惧风雨,用汗水和坚持在“孤岛”中架起了一座座生命的桥梁,让希望之光穿透阴霾,照亮了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责编:郭芝桃
一审:郭芝桃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