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集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14 08:59:49
文/蒋集政
多次到访宁乡市黄材镇炭河古城,一直以为中国首个周文化主题公园——炭河里青铜文化遗址公园位于炭河里村,来到黄材村,才知道大相径庭——黄材村党总支书记姜文伟告诉我,炭河古城80%以上核心景区都位于黄材村境内。黄材村为黄材镇政府驻地,村域面积9.68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组4300余人。
第一次到访黄材镇是在2012年4月,陪同时任长沙市政府张剑飞市长到宁乡县调研,宁乡县主要负责同志汇报说,即将开工建设炭河里青铜博物馆。第二次到访黄材镇是在一年后的2013年12月,陪同新任长沙市政府胡衡华市长到宁乡县调研,此时青铜博物馆已在建设中。青铜博物馆建成开放后,或陪同上级有关领导、或陪同外省市同行、或参加单位组织的活动,多次来到黄材镇参观学习,了解重温炭河里青铜文化遗址公园的前世今生——
1938年4月,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在黄材转耳仑山半山腰垦荒栽种红薯时,无意中发现一尊四羊方尊,以为是“乌金”,后被黄材古董商张万利以400现大洋购得。四羊方尊辗转至长沙县靖港镇时被长沙县政府查获没收,上交湖南省政府,后转湖南省银行保管。“文夕大火”后,四羊方尊在战乱中遗失。
当年四羊方尊出土、截获的消息曾轰动三湘,当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均在长沙。1952年,一向重视文物的周总理责成文化部追查四羊方尊下落。经多方查询,得知1938年11月湖南省政府和省银行均迁往沅陵途中,省银行车队遭到日机轰炸,运载商四羊方尊的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20多块。之后,这些碎片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一只木箱内而无人问津。
相关部门迅速组织专家会诊、攻关,经过近一年时间,终于把破碎的四羊方尊修复。所幸,修复后的四羊方尊几乎看不出破损的痕迹,得以重新面世,成为国家特级文物。1956年,四羊方尊移交湖南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国庆10周年时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以后一直留藏在该馆。四羊方尊曾作为全国十大传世国宝多次出国展览,2013年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通高58.3厘米,口边长52.4厘米,重34.5千克。四羊方尊形体端庄典雅,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巧夺天工,无与伦比,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羊者,祥也。先秦时,人们认为羊善良知礼、外柔内刚,有跪乳之义,故为人所珍爱。《诗经·召南》中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说。羊喜居干燥整洁之处,饥餐青草,渴饮清泉,洁身自好,而远离污秽,寓意清正廉洁。四羊方尊以四羊陪四龙,雄踞四面八方,寓意吉祥、和谐、尊贵、富强。
四羊方尊出土于炭河里遗址,遗址由一座古城、墓葬和许多铜器出土点构成,位于黄材水库下游沩水与塅溪交汇处的台地上,面积数平方公里。古城位于遗址中部,城墙以土夯筑,仅保存西北弧形一段,状若土堤。据弧形城墙判断,古城为圆形,面积14.5万平方米,今存面积2万平方米。据城内出土文物特别是陶器群特征判断,古城始建于西周早期,繁荣于中期,废弃于晚期,存在200余年。
2001年,几个在黄材村划船塘沩水河中游泳者发现一只兽面纹巨型瓿。瓿,古代一种盛酒、盛水器。据考证,此瓿为商代兽面纹巨型瓿,外形特征:敛口、折沿,颈较高,圆肩近折,收腹,圆底,圈足较高,圈足下附低矮而宽的足。它的肩部饰双身龙纹,肩、腹交接处置四个浮雕牺首(出土时已脱落),腹部和圈足均饰连体兽面纹,圈足上部见四个方形镂孔。该瓿是目前所见商代铜瓿中体型最大者,通高62.5厘米,口径58厘米,肩径89厘米,重61.9公斤,故被称为“瓿王”。
四羊方尊、兽面纹巨型瓿及人面纹方鼎、象纹大铜铙等1000余件青铜器的出土,以此可以断定,炭河里青铜王国是周初北方商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当地古越人相结合建立的民族方国,约在西周后期衰亡或灭于楚。随着炭河里考古遗址公园的挖掘和以四羊方尊造型为原型的青铜文化博物馆的建设,炭河里遗址以“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而名扬中外。
黄材村依山傍水,风景迤逦,优越生态资源,历史人文厚重。近年来,黄材村发挥资源优势,围绕炭河古城,因地制宜开展美丽屋场建设,先后建成兰芳屋场、门前湾屋场、何家湾屋场、大屋垸屋场、义兴湾屋场、划船塘屋场、戏塘湾屋场等七大连片美丽屋场,进一步擦亮炭河古城文旅名片。
走进兰芳屋场,姜文伟说,兰芳屋场原称南方屋场,历史悠久,屋场内有一灵验井、洞宾井、八仙桥、风尚堂、子牙亭等传奇建筑。当年财主彭财生看重灵验古井,于此地大兴土木,修建住房数十间,还建有小姐楼。因修建在西周御道南方,史称南方屋场,后改称兰芳屋场。
来到灵验古井,井上建有木亭保护,亭柱联曰“南方古井涌流观音河底水,西周国宝演绎炭河千古情”。此井涌泉来源于观音河的地下阴河,清澈透明,甘甜可口。历史上无论多么干旱,井水从未断流干枯,是方圆数里居民饮用水源。此井有一极为灵验的特别功能:每当井水出现浑浊无流迹象,周边定是有人归西,一旦出殡完毕,井水即复原状。人们于是称此井为“南方灵验古井”。
洞宾井又名思源古井,相传,吕洞宾在游历途中经过此地,发现这口涌泉,源源不断的泉水溢出地表,甘甜可口,便在这里畅饮满足才离去。后来人们便将此井取名洞宾井,将井旁吕洞宾停顿过的小桥取名八仙桥。
虽然只是传说,但为兰芳屋场居民津津乐道,并十分笃定此地自古就有神仙庇佑,人们才会安居乐业。其实,洞宾井早已毁损,原址无从考据,清末民初,兰芳屋场居民在现洞宾井位置重新挖掘,并在井旁修建一座木桥,仍名八仙桥。后古井及木桥又几经毁损,21世纪初,村民重新修葺,留存至今。
其实,大屋垸屋场是黄材村最早打造的美丽屋场,于2019年建成。走进屋场,可谓风景如画,美不胜收——沥青道路畅通,沿线田垄阡陌,民居红瓦白墙,小桥流水,美池水榭,树木葱茏,庭院洁净,菜园规整……令人赏心悦目。
穿过两旁桂树葱茏的小径,来到新风广场。“新风广场这里原来是个又臭又脏的废池塘,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村民路过此地都是掩鼻而过。”姜文伟说,2019年8月,黄材村四组村民通过召开“屋场夜话”统一思想,决定以整治废池塘入手,打造美丽屋场。
在镇、村支持下,黄材村四组村民自发筹资数万元,投工2000多个工时,拆除破旧围墙200多米,新建排污管道200多米,黑化硬化水泥路面38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5盏。仅仅两个多月时间,新风广场建成开放,如今置身其中,蓝天白云,遍野清风,景美人欢,欣欣向荣。
黄材村是716矿旧址所在。716矿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生产原子弹所需的铀矿石,为我国原子弹制造做出突出贡献,受到国防科工委嘉奖。铀矿生产属于国家高度机密,矿区原名湖南六矿,后更名为国营716矿,具体地址不对外公布,只有通信地址“长沙市宁乡县8号信箱”。
20世纪80年代716矿最辉煌时,有五大工区,职工1600多人,随居家属3000人以上,往来716矿运送矿石的车辆络绎不绝,成为宁乡县最靓丽的风景线。黄材镇人大副主席喻文科介绍,当时矿区办社会,716矿电影院、俱乐部、医院、子弟学校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规模宏大。
随着矿区资源枯竭,716矿于1994年停产,2002年最后一批员工搬离。来到716矿旧址,见大街小巷有儿童游玩,红砖楼房阳台上有衣服飘扬。姜文伟说,矿井被关停后,矿区并没有被废弃,不少村民入住矿区,沿袭过去的烟火气,正午、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饭菜飘香,仿佛又回到那段辉煌岁月……
漫步在一个个美丽屋场间,姜文伟说,黄材村坚持党建引领,屋场建设形成“党员带头干,乡贤发动干,群众自主干”的热潮,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昔日黑臭水体池塘改造成为水榭亭立的景观池,臭气熏天的养鸡棚成为墨香四溢的农家书屋,骂声载道的闲置养猪场化身为邻里欢聚的风尚堂,杂草肆虐的空地上横空出世一批党风浓郁、主题鲜明、风格亮丽的党建文化墙,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扯皮拉锯的公共用地建成党建文化广场、生态停车场……
黄材村地理区位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黄材村依托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以打造“青铜文化文旅胜地”为目标,不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产业质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强村富民,成为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充分就业村、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夯实乡村产业人才基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归根结底依靠人才。”黄材镇党委书记戴永星认为,黄材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关键是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党员、“三长”为“人才撬点”,凝聚乡村振兴人才力量。
黄材村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把一批有引领力、有群众基础的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大专毕业生充实到村领导班子,强化领军力量,村班子平均年龄37.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5%。吸纳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骨干党员担任党支部成员,打造以支部为单位的村级骨干队伍。吸纳表现突出的党员和青年进入村级后备人才库、党员发展后备库、“两代表一委员”提名推荐库,充实骨干力量。选拔20名适龄常住党员担任“邻长”联系服务群众,8名党员参与产业基地经营管理,将支部建在产业上,5个两新党支部覆盖全村非公有制企业、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凝聚产业发展合力。
在村党总支带领下,黄材村先后引育颢华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领办众旺土地专业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培育姜新毛等7名“土专家”“田秀才”,涌现出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和农村产业青年“领头雁”,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追、“雏雁”培优、“归雁”回引的良好局面。
——推动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农业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是农业经济发展根本出路。近年来,黄材村围绕炭河古城核心景区,积极发展多样化农业和旅游休闲观光产业,推动“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农业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集中流转土地,大力发展采摘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成立众旺土地流转合作社,统一流转村内闲置耕地,种植120亩荷花园,打造“到炭河里赏荷花”品牌,同时利用荷花园打造露营、烧烤、游船赏荷、莲蓬采摘、屋场观光于一体的乡村特色文化体验项目,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品牌。百果园以生态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生活休闲为主题,在景区周边营造荷叶连天、桃李芬芳、葡萄青翠的美丽田园风光。崔坪高山小水果采摘园突出树莓、草莓、黄桃、火龙果、葡萄、西瓜、橘子等小水果采摘体验,推动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让“田园美味”走出黄材。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的同时,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升级。颢华食品加工厂开发白辣椒、卜豆角、茄子皮、蕨菜、包菜丝、萝卜等预制菜品类,打造“坛之润”等品牌。
——推进旅游研学产业发展。黄材村拥有青铜博物馆、炭河千古情、千佛洞、冰雪大世界、龙泉漂流等特色景点景区,具有发展旅游观光、民宿休闲、研学体验的独特优势。近年来,黄材村积极推进“文旅+农业”“文旅+研学”“文旅+民宿”等产业发展,特别是依托炭河古城,高标准打造“青铜王国研学营地”,实现经济发展、就业充分、村强民富。
青铜王国研学营地是黄材村与海外旅行社合作打造的研学营地民宿项目,按照“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整合有意愿的农户房屋资源,统一配套设施,统一制度管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住宿形式,形成吃住一条龙服务。目前加盟农户50多户,拥有床位1600余张,2023年接待研学学员2万余人,预计2024年接待人次成倍增长。
我们走进黄材村四组59号,户主姓姜,家中孩子都在外打工,就剩年过半百的夫妻俩,他将空余的8个房间与研学营地签约。“我们家8间房共42个床位,还可以承包学生伙食,按每人每天50元计算,每天可收入2000多元。”夫妻俩由衷高兴……
驻足一眼,阅尽千年:青铜博物馆里,国之重器“四羊方尊”向世界彰显青铜文化魅力;“穿越”炭河古城,聆听千古情动人传说……依托炭河古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黄材村镇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正如兰芳屋场风尚堂门联所云“吹拉弹唱交响仁义礼智,笔墨纸砚协奏福寿康宁”……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文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