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05 22:29:03
曹茜茜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先生的离去,给物理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悲痛。网友们也纷纷在社交媒体上点亮蜡烛,用各种方式悼念这位跨越时代的智者。
李政道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深刻诠释着“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意义。1954年,他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他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粒子物理学的天空。此外,他还发表大量科学论文,著有《场论和粒子物理学》等科学专著。这份对科学的执着与热爱,推动着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攀越高、越走越远,为世界科学事业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他是教科书中的“熟脸”,也是青年学子的伙伴。1979年5月,李政道提出创设“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这一极具前瞻性的破冰之举,为无数怀揣梦想的青年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顶尖学府的大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这些现在听起来熟悉的机构,都离不开李政道呕心沥血的付出与推动。李政道的眼光,从不仅仅局限于物理,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做得更多——“能让中国物理后继有人,比我做的任何研究都有意义。为中国物理培养出人才,才是我最大成就。”
过去,偶尔会有人依据一个人的国籍来判断他是否爱国。但李政道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赤诚之心,给我们上了一堂“科学报国”的实践课。2000年以来,虽然年事已高,李政道依然每年访问中国两三次,参加学术会议,和年轻学子交流。2011年荣休之后,他将毕生的研究手稿、书信、诺奖奖章等资料以及本人收藏的名家书画、书籍、文物捐赠给了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李政道图书馆。这些举动背后,先生的拳拳爱国情、殷殷赤子心无需多言。
李政道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与贡献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正如他所说:“科学没有终点,只有永不停歇的探索。”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心怀敬意,探索未知,在科学的星空中点亮属于自己的光芒,形成“一浪更比一浪高”的声势,我们的科技事业将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攀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峰。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