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联 2024-08-01 17:16:29
把自己做好,就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评电影《抓娃娃》
文丨杨金
暑期档电影《抓娃娃》,是一部由闫非、彭大魔执导,沈腾、马丽领衔主演的喜剧电影,讲述了西虹市一对富豪夫妻马成钢和第二任妻子春兰,为培养小儿子马继业继承家族企业,隐藏真实财富假装贫困,带着孩子入住老家旧屋,雇佣团队打造一个贫穷环境,用苦难教育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影片《抓娃娃》自上映以来反响热烈,连续多日夺得日票房冠军。该片最初的名字是《接班人计划》,最后敲定《抓娃娃》这个片名,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常言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剧情也是围绕马成钢从小培养儿子马继业来开展;二是“抓娃娃”也指一种娱乐项目,我们就像站在抓娃娃机前的玩家,不断投币,希望能抓住属于自己的那个“娃娃”,所以《抓娃娃》的内核是对苦难教育的反思、讽刺。
创新的叙事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悬疑感
影片《抓娃娃》采用了“小品+相声”串联式的叙事结构,在一来一回的对白中推动剧情走向。这种非线性与跳跃性结构让现实与虚构交织,使观众能在欢乐中感受到悬疑。该片剧情上主要围绕马成钢夫妇“装穷”的反差以及差点露陷时荒诞的“圆谎”过程展开,观众随着马继业的视角逐渐揭开这个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秘密,如马成钢夫妇在儿子面前“假读书”却不慎露陷等情节,就像类似小品段子的场景,产生了意外感和幽默感。
另外,影片还通过闪回、梦境、幻想等多种手法,穿梭于主人公马继业的童年回忆、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之间,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疑问和好奇,吸引观众更加投入地关注剧情发展。如,马继业放学回家途中发现需要依靠轮椅出行的“奶奶”竟然步伐矫健在场馆打篮球,还有马成钢夫妇俩明明在家里吵得不可开交,但是看到马继业过来,两人秒变恩爱夫妻,等等,这些闪回片段让马继业逐渐拼凑出事情的真相,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接班人计划”的残酷。
深刻的主题探讨引发观众的共鸣
影片《抓娃娃》的主题探讨了在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等背景下,个体如何保持自我、追求自由和实现真正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契合了观众的情感,容易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影片中,马成钢夫妇为了将儿子马继业培养成接班人,对马继业的生活和学习进行全方位监控和指导,并将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马继业却忽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和感受。这样的结果是,马继业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他的自主性和真实需求被长期压抑,以至于后来马继业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个骗局之后,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无奈。现实生活中,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过度期望、社会的刻板标准或者社会压力,失去自主思考和决策的能力。马继业在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彷徨以及对人生的怀疑,是很多人在成长阶段都经历过的,人们往往也在生活中面临各种来自家庭、社会的期待和限制,渴望勇敢地作出自己的选择,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所以当观众看到马继业最终追求自己真实人生的选择时,能让观众产生对自由和自我实现的渴望共鸣。
丰富的视听语言增强了情感表现力
电影《抓娃娃》视听语言的运用有效服务了电影的情感传递,它通过色彩、音乐、对白等多种视听语言的融合,让观众更深入感受到影片探讨的关于家庭教育、信任、自由等带来的情感冲击,丰富了观众的情感体验。
从视觉语言看,通过对比鲜明的场景来强调不同的教育环境。如,马成钢为了让儿子体验苦难,住的旧屋外观破旧,墙壁斑驳,屋内的陈设也十分简陋,色调上比较暗淡,这种色彩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也暗示马继业的成长环境并不幸福;事实上,屋内可能隐藏着一些与外表极不相符的细节——看似破旧的衣柜背后藏着一个装满高档衣物和奢侈品的隔间,书架上摆放的破旧书籍中夹着一些价值不菲的邮票或珍贵票据等。这种巨大反差让人感到荒诞不经的同时,激发了观众对马继业父母欺骗行为的愤怒和不满,最终在真相被揭示时,因为对比场景的强烈冲击,观众可能会随着马继业一起有一种解脱和释放的情感。
从听觉语言度看,片中音效运用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如马继业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时,一些打斗的声音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马继业的痛苦。
总之,影片《抓娃娃》聚焦“教育”,以幽默的情节和反讽的表演,让观众认识到,良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基础上,父母要多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尽量把自己做好!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