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06-12 15:50:55
娄底市娄星区大科小学 禹慧丰
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崇高使命。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从传统的“小语文”向更加广阔的“大语文”转变的重要课题。这一转变不仅是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丰富拓展,更是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全面革新。
“小语文”是一种以课本为中心,注重基础知识讲解、基本技能传授和应试技巧训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学生被局限于有限的课本知识和课堂空间,难以形成对语文学科的全面认识和深刻体验,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综合能力。而“大语文”要求语文教学打破传统界限,更多地结合生活实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一种人文精神的传承。
如何实现从“小语文”到“大语文”的转变?
首先,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解除应试教育束缚,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参与文学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成长点。
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要扩大阅读,广泛涉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经典诵读、社会热点等多个领域,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化学习、研究性学习、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元教学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学习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注重跨学科学习,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知识的互补和融合,提高教学质效,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再次,要改革教学评价。“小语文”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大语文”背景下,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语文学习建议。
最后,要凝聚工作合力。要实现从“小语文”到“大语文”的转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家庭、社会应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可以加强与社区、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家庭可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思考;社会可以加大对语文教育的投入和关注,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从“小语文”走向“大语文”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统筹规划,综合施策,多措并举,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鼎力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转型升级,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