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琴 李方遒 湘乡市融媒体中心 2024-06-05 10:07:42
▲王志军向谭岳岩说明善款的使用规划。
“谭老,我今天来,是想给您看看家乡长青村如今的变化,并向您汇报200万元善款的使用计划!”近日,湘乡市虞唐镇长青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军带着一份“特殊的礼物”,敲响了长沙市地质家园小区谭岳岩老人的家门。
见到“老熟人”到来,年过八旬的谭岳岩、魏振声夫妇颤颤巍巍起身迎接。王志军扶着满头银发的谭老坐到长椅上,拿出平板电脑,点开了特地为他摄制的长青村航拍视频。“这是您的祖屋,这是长青水库……”听着王志军的讲解,儿时记忆中的场景一一呈现在眼前,谭老的眼眶不禁湿润:“我已经有72年没有回去过家乡”!
看完视频,王志军又拿出资金规划报告,向谭老汇报其捐赠给家乡长青村200万元善款的具体使用规划。“您跟我讲过,希望我们把这笔钱用在实处。您放心,我们一定按照这样去做。”王志军向谭老再三保证。
“我相信家乡的干部!”谭岳岩、魏振声夫妇在规划报告上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桑梓情厚 三代人积蓄200万无偿赠家乡
谭岳岩在虞唐镇长青村(当时为胜天村)出生、长大。1952年,15岁的谭岳岩离开家乡,来到湘乡一中求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
自离家求学后,谭岳岩因各种原因再也没有回过长青村,但家乡亲友的音容笑貌,家乡村野的山川溪涧,时常浮现在他的脑海。长青村是他一直心心念念的故土,也是他一直关心关注的地方。
今年4月,谭岳岩、魏振声夫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手里的200万元积蓄捐赠给长青村,助力家乡发展。“一定要将这笔钱用在实处。”这是老人捐款时提出的唯一要求。
这200万元,不仅包含了谭岳岩夫妇的毕生积蓄,还有谭岳岩的母亲和儿子留下来的遗产。谭岳岩说,是党的培养他才有今天,人到暮年,只想把一切都回报给党和人民。
如今,看着这笔赠款规划明晰,即将用到家乡最需要的地方去,谭岳岩也了却了一桩心愿。
爱国情深 “地质伉俪”共同援藏20载
在北京地质学院求学期间,谭岳岩认识了老伴魏振声。1960年,毕业分配,两位互生情愫的年轻人相约在3项志愿栏中填写了唯一去向——西藏。“当时毛主席说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们就想哪里艰苦去哪里,于是我们我们俩人就一起去西藏了。”谭岳岩说。
这一去就是20年。
▲谭岳岩老人家里使用多年的炊具仍舍不得换掉。
到达西藏后,谭岳岩、魏振声都被分配到了当时的西藏地质局工作。谭岳岩主要从事地质勘探,魏振声则主要负责地质研究。1960年的西藏,条件艰苦不言而喻。这对“地质伉俪”在雪域高原并肩作战,穿山越岭,矢志不渝为国找矿。
地质勘探不仅常年在恶劣的野外环境下作业,还经常需要深入矿井,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1966年,谭岳岩在海拔5300多米的马查拉煤矿从事勘探工作。一次下井作业时,井道突然垮塌,他被埋在了下面,直到半个小时后,他才被赶来的救援队伍挖出来,此时他已是奄奄一息。经过抢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也因脑震荡留下了后遗症。
尽管如此,他从未想过离开勘探一线。在藏期间,谭岳岩先后主编《西藏类乌齐县马查拉煤矿区勘探报告》,参与《西藏昌都地质矿产特征》《西藏自治区地质图》《中国青藏高原地质图》等专题研究,名字载入《中国地质矿业家列传》;魏振声参与编制了西藏 1:150万大比例尺地质图,填补了西藏大比例尺地质图的空白,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1年,夫妇俩调回湖南,继续从事地质勘探研究。1997年,谭岳岩到了退休的年纪,但由于当时地质高级人才缺乏,谭岳岩退休不退职,继续主持勘探成果、建设矿山风险等相关报告的审核把关工作。本着对每一份报告负责的态度,年过花甲的谭岳岩依然坚持上山下井,进行实地调查,一直到72岁。
“组织上需要,我就先坚持一下,但是后面感觉有点力不从心,该下井的时候下不了井,工作马虎我心里又做不到,所以我就退了下来。”谭岳岩说。
生活简朴 做像矿藏一样低调但有用的人
在地质勘探研究事业上成绩斐然的谭岳岩、魏振声夫妇,生活中却一直坚持低调简朴。
家里的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老款,洗漱间里的搪瓷脸盆边缘早已磕掉了漆色,用了20年的保温杯杯身有些泛黄,厨房里的两个高压锅还是在西藏时购买的。就连房子,也是地质家园小区里最陈旧的老式楼房。
这样勤俭一生的老人却做出了无偿捐赠家乡200万元的惊人之举。二老事迹一经曝光后,众多媒体蜂拥而至,想对此进行深入采访报道,都被老人一一婉拒。
就连家乡人民送的写有“恩泽乡梓 善行楷模”的锦旗,也被谭岳岩低调地挂进了卧室里。每当有人提及此事,老人反复说的一句话便是:“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该做的事,不值得如此宣扬。”
记者手记
在岁月的长河中,谭岳岩老人如同饱经风霜的松柏,因长时间恶劣环境和高强度工作,身体已显露出深深的疲惫与衰弱,每日不得不依赖制氧机来维持生命的活力,但他依然开朗豁达、和蔼可亲,用爱前行,温暖而耀眼。
谭老和老伴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品质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不畏艰难,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为祖国地质事业奠基;他们生活简单朴素,却慷慨将毕生积蓄捐赠给家乡;他们经历了老年丧子的巨大打击,却从未向国家提出任何诉求。
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忘我的精神,是大爱的胸怀。两位老人用他们的一生,为我们上了一堂精彩绝伦的人生课。
责编:黄巍
一审:黄巍
二审:杨熙明
三审:唐志军
来源:湘乡市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