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畔,新添一处打卡地——赏读周用金书法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5-13 10:26:42

文丨吴贤雕

我仅仅几步就走到了展厅对面的墙边。但我却似走得那么遥远,似从当下走到了远古;那一刻,我也仿佛在历史的天空里,遨游了千百万年。

环顾展厅,每层不过百十平方米,但我却似步入广阔无边的天地,观赏了千山万水,瑶台琼阁……

一栋别墅,三层小楼,在这个有着三百多栋建筑,群山环抱的别墅区乍看上去别无他样,毫不吸睛。然而,在二楼窗台下镌刻着六个篆体大字:周用金书法馆。还有门口一块铜质牌匾上闪耀着“长沙市中国书法简史馆”十个行书字的墨迹,让这座相同的小楼鹤立鸡群,璀璨夺目。

湘江之滨,岳麓山下,打卡地可谓名胜难数,古迹荟萃。红色的,历史的,宗教的,自然的,除了瞻仰伟人,拜谒几位先贤,余者老朽大多未曾造访,实因他们不是大同小异,就是缺少个性,或许还有年迈人的司空见惯,缺少激情使然。但这一次懒得一动的我被朋友们多次怂恿,反复劝导,说是不去参观这个新添的打卡地,将会留下终身遗憾。抱着一探究竟的心理,去了这个书法馆。游历半天,随主人从一楼拾级三楼,一边观物赏画,一边听主人指物联像,流水潺潺般的讲解,心中顿生一种穷目千里之感。一向易渴多饮的我竟大半天忘了加液。我对主人调侃道,是书法馆丰富的内容给予我滋阴补阳了哩。湘江之滨新添的打卡地,本人此行不虚。

受赠五寸羊毫,报以奋斗终身

有达人说,周用金是为书法而生的。但还有一种滋补剂加持他的成长,助力发育,才使他在书界的道路上奋斗不止,屹立如峰。

这是周用金书法馆二楼展室。展柜前,他肃立,我疑惑。他指着展柜上方的照片说,这是我的恩师陈耀国。接着他手指玻璃柜中的一支毛笔告诉我,这是那个年代陈老师让他代老师写标语的大号毛笔。那一天,周用金写完标语后,把笔还给陈老师。老师接过后,又把笔递给学生,语重心长地说:“这支笔你拿着,永远拿着”。一支多好的笔,牛骨杆儿,牛角作斗,洁白无瑕,笔头饱满圆润,老师的心爱之物呀。周用金犹豫片刻,还是接过了这支笔。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这支惯用了的轻巧笔杆儿好沉好沉。从青春少年,到近古稀之年,这支笔伴随周用金一路走来,虽然那时陈老师话语很少,但他明白这支牛骨羊毫中饱含了多少情谊和希望,他也明白自己接过的不仅仅是一支毛笔,还是创作与传承。

于是辽宁舰舰长室挂上了他用这支笔书写“龙游天下,鹰击长空”的作品,激励将士们守卫祖国海防;美国参议院前参议长史帝文斯用双手接过了这支笔书写的警世恒言,“得人心者得天下”,增进中美人民友谊。每次,他给老师清明扫墓,大年三十前送亮尽孝时,他都会站在老师墓前暗暗向九泉之下的老师汇报自己在书法上的收获。按常理,搞书法的人,就是临帖,写字,学前人之长,创今人之风,卖字,出作品集。而今,周用金书法艺术的成就已为国内外认可,位居中书协理事之列。但是,他总觉得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期待,前面还有好长的路等他走下去。那次他对着笔杆回味老师赠笔时凝重的目光,不知是他突发奇想,还是老师冥冥中提示,他要继续攀登,要为中国书法界填补一项空白。应该是一座更高的山峰,他站在山峰上,一定会看到更加辽阔的天空,或许还有从未见过的视野。

一天,他隔壁空居突然来人,互聊时来人说是把这房子买了,还半是调侃半认真地说,有幸和周厅长打邻居,很荣幸。

这里是人民银行宿舍的银宏小区,周用金沾了在银行工作的妻子的光,住在这个小区的一幢两居别墅的房子里,另一居就是邻居出售后新来的住户。当时周用金心里一阵震动,他打起一个小算盘。这个三层小楼正适合他心中的宏大计划,他要让小楼光鲜绚丽,变得高大无比。他打电话给邻居,你的房子出售为啥不告诉我?邻居说,我不知道你要买。他说,你现在知道了。邻居说,现在已签合同了。他说,你解除合同。邻居说,那要付违约金。他说,不仅违约金我付,另外还加你5万。他拿出以前卖房的积蓄,得以如愿以偿。接着,发挥他的智慧,自己规划,自己设计装修展馆;他又跋山涉水,马不停蹄,四处收集资料,挖掘历史;最后是归类布展。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修改反复,直到自己满意了,这才美美地睡上一觉,喝了一杯。从外表上看去,小楼坐落在一小片绿地上,楼体幽静雅致,但无有豪华富丽,花哨时尚,一如他的字体一样端庄简洁,质朴帅气。然而,室内的气氛似要把墙体挤破。而穿行在展柜中,既有一种漫步历史长廊的蒙笼,却又感到一切是那么丰富多彩而又井然有序,是那么充实简单而又曲折隽永。

他追求的不是华而不实,而是秀外慧中,不是吗?

周用金书法馆挂牌了,没有请领导或是名人剪彩,没有请乐队吹打热闹,只有挂牌时电钻钻孔的突突声。一切是那么安静平常。然而,热闹还是来临了,影响力还是在裂变了。正应了那句古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名人来了,领导来了,参观的人一拨一拨来了,点开互联网,你才知道周用金书法馆已名扬四海。别墅区四周,群山流翠。千峰争绿,周用金书法馆就是这万绿丛中一点红,也是他献给恩师的一份厚礼。

简瓶精装,老窖融会新佳酿


那不是仓颉吗,蓬发长髯,目光炯炯有神。是他,他在这里迎接我。哦,还有列成一排的史籀,相传他是大篆的鼻祖,李斯小篆创始人……十大书祖,列成一排。能与千年书法圣人在此相遇实为幸事。这是周用金书法馆的首厅。

整个书法馆三层楼四个展厅,每厅面积不足三十平方米,与那些宏大的博物馆相比,确实显小,加上外墙既无气派,又不豪华,实是一个简单包装。但两扇大门一开,扑面而来的气息才知简装虽简,但内容不仅不简,而且还是既精又新,小中见大。难怪有朋友观后十分感慨地打比方说,周用金书法馆看似一个普通常见的酒瓶,但里面的酒却是千古老窖融会了新制佳酿,品之绵软醇和,风格独特,浓香馥郁,回味悠长。是啊,一幅幅撼人心魄的图景似视频移动。

我看见了,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在蹒跚学步,历经岁月风雨,长成壮汉,直至不断变换装束展示姿容,风流倜傥地立于世界之林。它一路走来,轨迹鲜明。文字,本为记事符号。原始的汉字抽象、简单,随着祖先们的生活前进、演化,发展得成熟丰满,笔画有点横撇捺,结构有偏旁部首,内涵由象形而形声形意,从而达到了艺术的境界,而又成为独特的艺术。金文、甲骨文的朴拙,魏碑的庄重有力,隶书的浪漫飘逸,狂草的豪放恣意,行书的潇洒自如,楷书的端庄严瑾……不同朝代书法巨匠们的独创。在这里,文物图片都在对你说话,除了系统地相告汉字由记事符号从而演进成为书法艺术的进程,还把中国文字起源提前到了八千年前。金文、甲骨文,是我国考古界从出土的青铜器、甲骨中发现的文字,并被考古界认定为距今三千年前。看展柜中陈列的龟板、兽骨、石器、陶片上镌刻的符号,再看墙上的说明文字,让我眼界大开。这些复制品是1982年-2003年河南舞阳县出土的文物。周用金说,一个符号在一个地方出现一次可视为偶然,如果多次重复,那就绝非偶然,而一定是有意为之。世间一切事物的提升皆为循序渐进。在甲骨文之前一定还有成熟的文字。他的这一观点我是认同的。因为我也常想,我们的祖先难道一开始就用上了金文、甲骨文?如果是这样,那结绳记事的蒙昧时期不也没有了?

我看见了,一幅幅波澜壮阔风雨沧桑的历史长卷。历史是人创造的。在这里能与成百上位历史人物谋面,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文人墨客。他们每一个人的露脸那么简单,却又那样鲜明。这一切就是因为他们既是风云人物,又是书法家,他们留下的书法作品展现在你眼前。字如其人呀。是啊,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历史典籍浩如烟海,英雄人杰层出不穷,要系统读史非数年不可。而在周用金书法馆,通过观赏展厅中帝王将相的书法作品,从艺术感悟中领略历史风云,时代变迁,既是一种轻松地享受,又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秦统一六国后,重要的一项工程是书同文,李斯奉秦始皇之命推行小篆,从小篆曲折的笔画里似乎见识了战国风云,一平六合。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字帖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表现了魏晋动乱年代,也是思想活跃的年代。名士们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纵情山水饮酒清谈的生活方式,被称为历史上的魏晋风度。也表现了王氏个人仕途不顺,而后放情山水的生活轨迹。又如南宋高宗留下的几道圣旨,不仅书法了得,而且记述了历史事件,看到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内部的各种矛盾。民族英雄岳飞,女词人苏东坡都可以在这里见识他们的墨宝,也窥见他们的人生。这些历史人物把政治生活、人生历程在书法的不经意间表现出来。总之,无数历史人物留下的书法作品,都可从中一览他们的人生轨迹,历史风云的变幻,让人心潮澎湃。

说周用金书法馆,是一部用艺术浓缩了中国简史,一点也不夸张。感谢书法,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都不可能做到的。

我看见了,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国粹之一的书法,在这里集体亮相,一展风姿,尽显华容。史前符号、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章草、狂草、行书、魏碑、楷书、从仓颉造字到当今数以百千伟大书法家的各种字体的精华,各种风格,各领风骚。从一楼漫步至三楼,我们似信步于一百花园中,春看迎春、茶花绽放;夏看牡丹、芍药相约;秋赏千菊争艳;冬观蜡梅傲雪,真乃大饱眼福。

不辱使命,铁肩独扛千斤担

参观周用金书法馆,我看到一个书法赤子献身书法,在崎岖山路上艰苦跋涉的心路历程。三楼展厅,引人注目、让人心颤的是周用金的书法大著。我之所以称其为大著因为那每一部每一本都堪称巨著。《周用金行草字汇》《常用字行草帖》《中国书法知识大全》……看,由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题写书名的周用金编著的《中国书法知识大会》,厚达一寸有半,达900页之多,词条6000有余,其重单手难以托起,如按版面计算,字数应是一百万以上。

通常,这样一部浩瀚的集大成的辞书,当会由数人组成专门班子,耗费数年心血才能得以完成。而此书却由周用金一人独挑。其间十年,他为之耗去多少不眠之夜,头上添了多少华发,以他曾任职务及其影响力,不用吆喝,只要露出些许风声,也会有不少人愿意投入麾下效力。但他没有,而且连个助手也没有。他不想沾别人半点之光,省自己一点心力。打开这部巨著,开始令你一头茫然,不知南北。读之,似随一艘航船进入大海,时而碧蓝一片,相映白云飘荡,鸥鸟飞翔,时而波涛相涌,撞击礁石,卷雪抛银,真是风光无限。时而又似进入一座迷宫,内饰金碧辉煌,雕梁画栋,观之炫目,再观四周,珠宝遍地,俯视可拾。

周氏所著等身,无一草率轻出,每字每词都经反复推敲,精雕细琢。他勤于采撷,每写一词条,有时读书查阅资料上万字,方可完成一词。他苛刻严谨,编摹行书字帖,一字创作数幅,或挂于墙上自辨,精选;或请来书友助挑。他不断精进,为方便习书者查字研习,他将原《周用金行书字帖》每字五范浓缩为二范,用以出版《常用字行草帖》。此版本可省事从原版中录字即可,但他不走捷径,而是在原本中查找不足,重写七成以上。后北京大学要求出一大学生习字行草字典,他又加修订,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了《大学生行草字典》。由此可见其严谨一斑。

眼前,一本一本书法大著,一幢让人大开眼界的书法馆,单说一项即是浩大,二者合一工程之巨难以想象,远超千金重担,如此漂亮完成。且既无他人参与,也无官方介入,各项工作全由周用金一人独自承担,铁肩膀呀!坐下饮茶时,谈及此二事,他没有打官腔、讲套话,很实在地也很客观地谈了他的感受。这两件事,目前也只有他具备了这方便的条件。他说,编著如此巨著的条件第一是身体。但身体状况能干的人都作古了;二是要饱读诗书,为编书法辞书他读了几千万字的书籍,从前人的积累中寻找营养,丰富自己的学识。三是要有人缘。他的学生中不少是企业家。他出了书,学生们可以买,有一企业家一次就买了几万元的《中国书法知识大全》,分送给县里的学校。四是还要有影响力,写了书,要出版,并非易事。他当过出版局长,这个影响是起作用的。但他要求编辑人员不要对他网开一面而轻易出版,必须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中国书法知识大全》出版时他未付书号费,但他给了出版社300本书,计价达8万元左右,此乃双方皆大欢喜。

谈书法,谈书法馆,周用金对人生也感悟颇深。他说,一个人要干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必须集中全力,要舍弃一些俗事。让自己进入佳境,君不见,他当省文化厅厅长、省出版局长时,参加全国性会议和有关活动,休会期间同仁们不是走亲访友就是游山玩水,而他则从行李中不是拿出笔墨纸张练书就是拿出书本找资料,陶醉于书法艺术的迷宫,自得其乐。是呀,君不见他58岁就向组织主动提出辞掉实职,专心书法,收获了预期。他还说做自己喜爱的事,再苦也甜,苦中有乐。君亦不见,周用金从喧闹的官位上退下,进入的却是寂静的忙碌中。创作书法,编纂辞书,腰疾曾折磨得他站也不能,坐也不能。但他依然伏在床上笔书不止。有朋友问他,如此卖命不痛苦吗?他抿嘴笑答,不仅不觉痛苦,而且格外享受。说到此,他对我说,你一定对此感同身受,就像你笔下生花,写出金句玉章一样。我连连点头。这是人体内啡肽的快乐,也就是突破极限的兴奋感、成就感带来的快乐,也就是人体分泌四种荷尔蒙之一的最持久最高级别的快乐。

走出“周用金书法馆”,禁不住回首仰视,门口那块铜牌一字一字映着阳光闪耀。小区绿满山峦。小楼,不,书法殿堂,它比山峦更为巍峨。那支牛骨羊毫应该是殿堂的一根顶梁柱吧!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