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做好专题系列报道的三要素——以科教新报“边校十年路”专题系列报道为例

    2024-05-09 11:55:11

王明辉

湖南14个市州中有11个市州的33个县(市)在省与省交界的地方建有110所学校,这些“边校”大多离县城较为偏远,上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较差。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从2022年9月起,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科教新报联合新湖南客户端推出"边校十年路"系列融媒体报道,以13所省际边界学校十年来的蝶变,为深刻领会并切实践行党的二十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要精神,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湖南经验,相关报道全网总点击量超500万。

一、精心策划,小切口折射大主题

湖南省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教育专业报如何呈现湖南教育的十年发展变化?2022年初,科教新报编辑部在策划选题时注意到,湖南在省与省边界接壤之处的110所学校曾因师资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生源逐渐减少而面临“消亡”。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边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学环境、师资力量都得到了明显提升,有的甚至已经看不出“边”的痕迹,与城市无二。“边校”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发展得以“重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伟大工具。“边校”是乡里娃的人生灯塔,是缩短城乡教育差别的重要一站,“边校”的发展,正是湖南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正是教育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所在。

一个好的报道离不开采编团队的眼力洞察和精心策划。经过多次头脑风暴,编辑部最后决定以采访省界上的学校为切入口,聚焦省界上的学校,以小故事传递十年来湖南乡村教育发展大变化,用“边校”十年蝶变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诠释“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关注“边校”,就是为了记录奋进路上的教育故事,更是期望补上教育短板,让山里娃都能在“有学上”的基础上,再圆“上好学”的期待。系列报道要求记者从学校建设、教学改革、共建共管等多个方面,小切口入手,灵动传神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基本上得到满足的成绩成效成就,为教育系统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指导实践发挥行业主流媒体的舆论引领作用。

二、精耕细作,用真情讲述好故事

编辑记者从2022年暑假开始深入“边校”采访,探究其中奥秘,最终选取了其中的13所“边校”,从2022年9月7日起推出《“边校”十年路》专题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从立意到摸底、从主题研讨到策划方案形成、从采访素材到标题制作,最终完成一组报道,每一个环节都是精耕细作。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从2022年暑假起,科教新报的编辑记者践行四力,步履不停,克服疫情影响,翻山越岭、乘船摆渡,与“边校”的师生同吃同住,精耕细作,用镜头、笔触记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边校”的发展变化,呈现出湖南教育欣欣向荣的新画卷。

系列报道选取湖南与湖北、江西等省份接壤之处110所“边校”中最有代表性的13所,呈现其十年蝶变之路。如开篇《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报道石门县罗坪乡安溪完小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搬入新校址,并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师资力量,使山里孩子享受到与城里学生一样的优质教育,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成就。

系列报道注重把故事讲得精彩,悦读耐读。如《那船 那校 那群娃》,讲述花垣县边城镇磨老村完小老师十多年来风雨无阻坚持摆渡,接送一江之隔的贵州孩子上学的故事,见人见事见精神,感人至深。又如《黄土地上“种”教育》,讲述攸县鸾山镇漕泊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开展特色教育,使边远学校变成先进学校、最美村小的故事。一个个故事令人感动,深受启迪。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长期以来,偏远地区的小学始终面临“有没有好老师来,来了留不留得住”的发展之问。在过去,一个老师休病假,对偏远乡村小学而言,意味着一门课或数门课的停课。现实生活中,在部分乡村小学,教师往往需要“全能”:教语文,还兼教体育、音乐。“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个互联网上的调侃,却是“边校”那段岁月的真实困境。“边校”大多离县城较远,因此,注重这些“边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进一步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窥一斑而知全豹。聚焦“边校十年路”这组报道,呈现出来的,是十年来“到乡村去”从个别教师的自觉,变成教师群体的坚守。《微光点点聚星河》中的深冲小学是新宁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住宿条件相对艰苦,4名老师长期“定居”于此。言谈中,他们却不说生活之苦只言育人之乐。《一校连湘桂,瑶乡书声脆》中的湖广小学由湖南与广西接壤的两县共同筹资建设,共同管辖,并各派1名教师驻校教学。“让山里的孩子一个都不能掉队”,每一位尽职尽责的“边校”教师,都如“时代楷模”张桂梅,甘坐冷板凳,甘为铺路石,诠释了优秀乡村教师的责任担当。

罗霄山脉北麓的湘赣两省边界,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着浏阳文家市镇。借着科教新报记者的镜头,“边校”岩前中学映入眼帘。2016年,作为该校当时唯一的专任音乐老师,汤丽萍发挥自身所长,弥补学校艺术教育的短板。没场地,水泥操场便是练功房,学生常年摸爬滚打,受伤是常事。有一次,排演战争题材的参赛舞蹈,没有专业化妆师,学生自己将炭磨成黑灰,抹在脸上身上……长沙市“三独”比赛一等奖、浏阳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二等奖,汗水与泪水终于凝聚成希望,写下了《舞蹈队里的青春与梦想》。诸如此类的故事,在“边校”比比皆是。它们用低配的教学环境,培养出同样高尚的人格,让山里娃也有了自己的骄傲。

在记者笔下,这一座座“边校”,早已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在新宁县深冲小学,两栋洁白而简约的现代化教学楼矗立于此,走进教室,孩子们衣着干净整洁,若不是乒乓球桌背靠大山,真让人觉得这就是城里;在桑植县五道水镇芭茅溪小学,托管中心、学生宿舍、阅览室等场地一应俱全,环境温馨怡人……变化,变化,还是变化,这是“边校十年路”系列报道的共同主题。通过省界“小”学校的变化,大时代的脉络清晰可见,教育强省、教育强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但“边校”毕竟偏远,人们对“边校”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贫穷、落后、条件差层面。透过这一组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暖心报道,让读者抹去刻板印象,关注“边校”的故事,正是记者不辞辛劳,探访“边校”的初衷。

截至2022年12月底,在近半年的时间里,科教新报编辑记者克服重重困难,共蹲点全省20多所边校,挖掘了大量典型事迹和生动故事,拍摄了大量图片、视频。扎实、细致的采访,留下了许多“边校”教育发展的珍贵资料,体现了媒体人的责任和使命。

三、精准传播,融媒体助推好作品

好作品要影响更多人,就必须重视传播效果。该系列报道一次生成,多次分发,立体传播,让报道内容更丰富、更直观、更生动。每组报道采取“学校名片+文字报道+现场图片+视频”的形式,并配发了“记者手记”,报道故事引人入胜,表达手段也极为丰富,令人喜闻乐见。报道自首篇起,除了在《科教新报》重磅刊发外,所有稿件、图片和视频都首发新湖南客户端,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众多平台转发,受到网友广泛好评,全网阅读点击率突破500万次。

在新湖南客户端阅读点击量过百万后,2022年11月中旬,湖南日报评论员分别以《山高路不远,求学更从容》《补齐边角,让“弦歌之音”传遍每个角落》《偏远乡村,格外需要教师的坚守》为题连续三天在《湖南日报》显著位置推出了三篇评论,科教新报编辑部也同时配发了评论《同心共情著力作,“边校”亦有好故事》,将《边校十年路》主题系列报道推向新一轮高潮。相关主管部门于2022年11月25日以《“边校”十年蝶变彰显思想实践伟力》为题为“边校十年路”系列融媒体报道出圈点赞,为整组报道打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建设更多“小而美”“小而优”的边校,从硬件到软件,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全方位加大教育资源投入,以高质量教学和丰富的校园生活,增强山村孩子们人生成长的底气和信心,这正是乡村教育的全部意义所在,也正是该组报道的动力所在。透过“边校”的故事可以欣喜地发现,教育公平的“弦歌”正传遍三湘大地每一个角落,更多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发展的红利,拥有了更多的人生出彩的机会。

(作者系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科教新报执行主编)

原载于《中国记者》 2023年3月刊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