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追风少年⑦|罗锦阳:苗乡“小红人”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1-24 11:28:49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李佳玲

追风名片

罗锦阳,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麻阳县”)锦江中学初三学生,当地闻名遐迩的苗乡文化传播者。他组建了一支苗乡文化宣传队,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在当地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被评为“湖南省三好学生”“新时代湖南好少年”。

追风故事

“咕咚”,7杯水下肚后,罗锦阳坐回沙发上,手握演讲稿,一刻不停地继续重复练习:“在天德山防御战中,坚守345.6高地的1营3连志愿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全排最后只剩下4个战士,其中3个重伤,只有17岁的湖南麻阳籍战士陈启瑶还能战斗……”此刻,西瓜霜含片也只剩最后一片,可罗锦阳沙哑的嗓音却还未恢复。再过几天,麻阳县优秀宣讲员比赛就要开始。妈妈看出他的焦虑与坚持,上阵为他当起“导师”。

罗锦阳自小患有声带小结,不能长期高声讲话,否则声音就会沙哑。可偏偏他对于演讲、主持情有独钟,尤其热爱苗乡文化解说。“小学一年级参加过主持人培训,一学期后,我们发现对他嗓子损伤大,就放弃了。没想到他转身就成为学校广播站站长,见他热爱这件事,就随他去吧!”妈妈有点无奈又有点自豪。

罗锦阳妈妈是一名高中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过多次演讲比赛。她告诉罗锦阳,作为演讲者,演讲时有力的手势、富有感情的语气语调、眼神的交流、自信的台风,也是获胜的关键。母子俩齐心协力,日夜练习,在嗓音沙哑的情况下,凭借出色的表现力,在比赛中捧回“二等奖”奖杯。

“我的爷爷是一名科学家,他喜欢看书,也喜欢和我讲苗乡文化与红色故事,在他的影响下,我十分热爱我的家乡。”回忆当宣讲员的初衷,罗锦阳说,这片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有着太多他不曾了解的过往,他对家乡充满了好奇,也许只有一边义务宣讲,一边收集相关文化资料,才能感受到苗乡悠悠千年的脉搏。

四年级时,罗锦阳提出组建一支苗乡文化宣传队,得到了老师的大力支持。说干就干,图书馆、篮球场、教室、纪念馆,他四处留意、奔波,希望能找到与自己一样热爱苗乡文化的队员。在他的努力下,最终17人组队成功。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弘扬苗乡文化,宣传队干的第一件事是发传单。罗锦阳自掏腰包,打印一大沓印有“弘扬苗族文化,从我做起”的宣传单,与队员们在寒风中向路人分发。他还带领队员多次前往盘瓠庙、滕代远纪念馆、中共麻阳第一支部旧址、麻阳西站等景点,为游客义务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连续6年来,罗锦阳利用寒暑假、周末参与志愿服务,一年多达20余场。他的讲解不仅赢得掌声、赞许,还有热心游客称他为苗乡“小红人”。虽然他已升入初中,学业繁重,时间紧张,但罗锦阳还是坚持周末做苗乡文化讲解志愿者。“把苗乡厚重的历史文化,讲给更多人听,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他笃定地说。

做好讲解员这份工作并不简单。每次讲解前,罗锦阳都要提前查阅大量资料,对讲解的知识点了然于胸,还要背诵讲解稿的全部内容。当面对游客提出不同观点或质疑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在双向交流间,汲取新知识,给观众答疑解惑。

“麻阳十八怪”是罗锦阳印象中最困难的一次讲解。麻阳十八怪是麻阳盘瓠文化的特例,阐明了麻阳秉承古苗遗风的服饰习惯、独具个性特征的饮食习惯、农耕文明的居住习惯、图解母系传统的婚嫁习俗、保留蛮夷土语的语言习惯、反映苗族风情的生产习惯、遗存狩猎传统的养殖习惯、缘于鬼神崇拜的民间禁忌等8个方面的民间习俗。由于当时对该知识不熟悉、任务安排时间紧迫,罗锦阳从写稿到背诵,只用了两天时间。“在家人的帮助下,稿子不停在完善,我只能硬着头皮不停地更新脑中的‘存档’,好在讲解最终完成得不错。”罗锦阳回忆道。

寒来暑往,罗锦阳在讲解中学习,更在讲解中成长。“因为讲解,我错过几次与家人外出旅游的机会,虽然我也向往去看看他乡的风景,但是带别人看自己家乡的风景,我认为更有意义。”14岁的罗锦阳在日记中写道。

责编:李佳玲

一审:李佳玲

二审:黄维

三审:徐荣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