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12-11 20:28:43
文丨迪丽达·吐斯甫汗
我曾经读过毛岸青与邵华的《我爱韶山的红杜鹃》,那激扬的文字,炽热的情感溢满了字里行间。“我们爱韶山的杜鹃像烈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故乡山村最早的夜校灯光,到秋收起义的烈火,都是父亲和革命先辈们亲手点燃。革命斗争的烈火映红了长江,映红了安源,映红了井冈,红彤彤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烈火整整燃烧了半个世纪,全人类都以惊喜的目光注视着这辉煌的火焰。”
那时侯的我不曾到过韶山,也不曾见过红遍三湘的杜鹃。但我们从孩提时代就已经被红艳艳的湘火所熏陶。我的父母都是新中国第一代新疆少数民族国家干部,那时,我家不足50平米小屋的正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毛主席像。进入小学,毛主席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教室里有,校园里有,耳边回荡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的优美旋律。从此“毛泽东、毛主席”这光辉的名字成为了我们心中抹不去的红色记忆,毛主席的教导作为我们成长的座右铭深深地印在了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
我们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嗅到了湘江惊涛骇浪的气息、岳麓山的书香,看到了宛如停泊于湘江中央的巨轮般的橘子洲头,更为重要的是领悟到了伟人毛泽东和前辈们“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艰辛探索以及“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
1976年的9月9日,收音机里传来了噩耗,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18日,我生活的村子的村广场挤满了村民。广播里播出了在北京召开的追悼会的实况。村民们的眼泪犹如断了线的珍珠洒落了下来。其中,几位哈萨克族老奶奶哭着唱着哀歌,难过得昏了过去。第二天,我问奶奶:“为什么哭得如此撕心裂肺?”奶奶紧皱着眉头,不加思索地回答道:“是毛主席让我们哈萨克牧民翻了身,过上了人的生活。没有毛主席,你爹、我的独生儿子肯定还是巴依老爷的长工,而你和弟弟肯定是巴依家的牧童。”说完,奶奶又落下了热泪。
湖南和新疆紧密相连。清代,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后来,王震将军主动请缨率部进军新疆,促使新疆和平解放。上世纪50年代,约有8000名湘女响应征兵号召,志愿参军进疆,很多人成为荒原上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女医生、女教师、女农技师。
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奔赴新疆,播撒深情厚谊。一首深情的诗歌在他们中间传唱:“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盛开在雪山之上,雪莲做到了;不是每一颗树都能屹立在戈壁之中,胡杨做到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踏上援疆之路,我们做到了……”
2020年11月28日,我第一次去湖南调研,静静地站在韶山的毛主席铜像前,感慨良多。天山青松根连根,湘疆人民心连心。
今年10月8日,我有机会站在了湖南省委党校的讲台上,用我最真挚的情怀,与湖南的青年做了深入交流。在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30年之际,我再一次按捺不住发自内心的热爱与感恩,挥洒文字。
责编:龙文泱
一审:龙文泱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