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当年轻遇上了强悍

  科教新报   2023-11-26 15:33:20

周国良

金秋九月,我来到了一所新学校,接手了一年级的新班,成为了班主任队伍中的一员新兵。对于这个岗位,虽然给自己做足了心理建设,但开学的各种忙、乱,我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个月下来,班上已经出了好几单“事故”。幸好,在同年级姐姐们的帮助下,我在家长面前一次次“勉强过关”。

“一年级的班主任不好当啊......”这天清晨,我嘴里嘟囔着走进办公室,屁股还没坐热,办公室的门“砰”的一声被撞开,随之而来的是一阵大吼:“李芬,我崽怎么又被人欺负了?”一个健壮的身影闯了进来。我心头一紧:怎么又是小林爸爸啊?几个镜头瞬间在脑海里跳出来。

画面一:九月的天气还有些炙热,放学后我让孩子们尽量站在有树荫的地方等待家长,可好动的小林却四处游走。十多分钟后,等小林爸爸来接的时候,他脸上已满是汗水。傍晚,电话那头的小林爸爸言辞激烈,“你们这个学校怎么搞的?连遮阳棚都没有一个,孩子在外面晒得全身是汗,他们的健康你们这么不关心?出了问题谁负责?”我刚想开口沟通,他就直接打断,又是一连串的反问和质疑。十分钟、二十分钟......我强忍着泪水,只能任电话那头噼里啪啦。

画面二:“李老师,你们班有家长投诉,说你强制学生参加课后服务,辛苦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收到副校长这条信息时,我感觉脑袋“嗡”地炸开了。其实真实情况是:小林的爸爸妈妈生意忙,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于是把他放在了校外辅导班,每天晚上八点才接回家。两周后,我发现他有时连作业都没有完成,更不用提批改了。于是我向他的妈妈建议可以参加校内课后服务,以便更好地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不料小林爸爸直接拨打市长热线,说我强制要求孩子参加课后服务,反映学校教师师德有问题。

.......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遭遇小林爸爸当面质疑或用极不友好的语气反馈问题的次数一支手都数不过来了。为了不激化矛盾,每一次我都无比耐心地向他解释,而小林爸爸则总是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态度,一件再小的事情也要无限放大,我通常需要被“训导”半个小时,他才肯松口——那你(学校)下次不能这样了啊!如果不改进,我就会去投诉,你们要承担责任呢!最让我内心郁闷的是,在他看来,我的能力不足以教育好班上的孩子,于是动不动就跑到教室里“吼”上几句——你们不要影响我崽读书啊!

此刻面对满脸怒气的小林爸爸,我内心有些胆怯,甚至有一丝不敢对视。当我无意间瞟到书桌上那张年级组姐妹们的合影,瞬间冷静了下来。

“小林爸爸,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您直呼我的名字?”我的语气不卑不亢,神色故作平静。

看到办公室里其他老师也将严厉的目光投向了他,小林爸爸愣了一下,旋即又是满脸不在乎的神情。

“哦,这个办公室可能还有姓李的老师,怕搞混,所以直接喊了你的名字。”

很显然,小林爸爸没有料到我会抓住他直呼老师名字这个“辫子”来“交锋”。他的语调明显降低了,神情也缓和了下来。

“小林爸爸,我希望您做好榜样来尊重老师。您是我们班的家长,您进办公室我就会主动回应的。这个情况我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我故作深沉地顿了顿,“您说孩子受欺负了,把详细的情况告诉我吧!”

“李老师,上次我跟您讲过我们家小林在班上受到另一个同学欺负的事,你看,这才过去多久,昨天小林回来跟我说,那个同学又在课间搞他。小林不理他,他就缠着他,每节下课都找他的麻烦。”小林爸爸一听让他反映问题,调门一下又高了,语速加快,恢复了“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神情。

“小林爸爸,您所反映的情况我需要调查一下,如果您有时间,可以在学校等一会。”为了不被他焦躁的情绪所影响,我用起了“缓兵之计”,平静地提出了我的处理办法。

这又似乎不在小林爸爸的预料之中——他以为我会像之前一样当即做解释,而不是直接回绝他的诉求。他停顿了几秒,表情极度不甘,想了想,“老师,我厂里还有点事,要不你就下午再给我回电话,或者下午我接孩子的时候进来一趟。”小林爸爸没有“恋战”,只是临走前又用那“熟悉”的腔调交待我:“老师,你一定要狠狠批评那个孩子,从小不学好,长大好不了。下次我遇到他家长,我也会告诫他教育好子女的。”

当堂下课,我分别找来这两个孩子了解情况,发现事实远非小林爸爸所描述的严重——两个孩子下课只是在一起玩闹,他们的感情好着呢。小林在家里也是以愉快的心情向父母说起班上的新朋友,只是小林爸爸看到他磕伤的膝盖后,就一直不停地追问:是谁?怎么伤的?为什么要弄伤你?是不是每个课间都是如此?.......小林的回答在他看来是“控诉”,而不是倾诉。全面了解了情况后,我主动邀约小林爸爸来学校当面沟通,而他却好似没有发生这件事一样,以各种借口避开我。

这天夜里,同事们都已下班回家,我一个人静静地呆在办公室,心想:为什么小林爸爸总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找我的麻烦呢?如何改变他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局面呢?更刺痛我内心的是,小林在爸爸与老师的“冲突”中表现出的那种恍惚和无助的神情。我决定寻求“支援”,主动出击,合力消除“隐患”。

首先得到响应的是同年级组的数学李老师。她和小林家住在同一个大市场,于是我请她先侧面了解小林的家庭状况。原来小林一家是福建人,因十多年前来本地做生意后举家定居在这里。父母平时生意特别忙,放学后回家几乎没有时间管他。小林上面还有一个大十五岁的哥哥,全家对小林格外疼爱,尤其是爸爸,总觉得当年亏欠了哥哥,所以对小林有些溺爱——难怪晒出一身汗、发现一个蚊虫叮咬的小红包都能引起他的强烈反应。

为了了解家长多番“挑事”的真实动机,我请学校德育部门的领导在校园“偶遇”小林爸爸,刘主任擅长与这样的家长打交道,几句话下来就察觉他背后真正的动机是看我年轻,怕耽误自己孩子的成长,所以想通过一次又一次“挑刺”,最后达到换班或换班主任的目的。小林爸爸虽然知道达成的可能性极小,但仍抱着侥幸的心理,一次次地小题大做。

支援队伍里还不能缺少一个重要的人物——小林。课间,我也会对小林多加辅导,巩固知识。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向他介绍了新的同桌,教他们课间一起做游戏。在拼音验收时,小林的表现有了大幅进步,我也在班级群里对他和其他同学及时肯定和鼓励。小林爸爸几次来到教室,看神情似乎依然不满意,可小林黏在我身边,他那火气也只能憋着了。

期中,学校安排各班进行家访,我告诉小林全班第一个家访对象就是他,随同的还有学校的刘主任。当我们坐在一起,我坦诚向他一家人表示作为年轻老师,工作方法上还有不足,但我会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主任也对我们班目前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希望小林爸爸能多支持、理解学校,尤其是我的工作。在彼此真诚交流的氛围中,小林爸爸和家人也表达了他们的歉意,并表示会更加积极配合学校、班级的管理。

从那以后,我和小林爸爸之间少了一份对峙,多了一份相互尊重和配合,小林在班级里也表现出更加自信、阳光。

责编:刘芬

一审:刘芬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