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2023-10-10 15:06:57
关于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人你了解多少?你是否也存在“谈精色变”的心理?《中国残疾人》杂志记者通过采访北京市朝阳区第三医院副院长马良、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王坤、长沙市第九医院精神科主任曹检化等多位精神残疾人康复领域专家,并将相关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呈现,为读者了解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人提供一个窗口。
问: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能否画等号?
答: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画等号。
精神疾病是指一类精神障碍,包括各种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甚至包括长期失眠,这些疾病可以通过治疗和康复来改善症状,使患者能够继续正常生活。精神残疾是指由于精神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长期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交能力,其残疾程度主要从生活自理程度和对护理的依赖程度来判断。精神残疾可能是由精神疾病引起的,但也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如脑损伤、智力障碍等。造成精神残疾的精神疾病通常是指失去判断和控制能力的严重精神障碍,一般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分裂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妄想性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6种,及其他符合我国《精神卫生法》定义的精神疾病。尽管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叠,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简言之,精神疾病主要指的是一类疾病,而精神残疾则是一种功能障碍。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在册管理的六类严重精神障碍约14000人,但是残联在册的精神残疾人是7800,两者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交叉关系,实际上六类严重精神障碍办理精神残疾的可能只有6000多(因残联部门不对疾病进行明确登记,无法提供准确数据),另外的1000多人可能是其他疾病导致的精神残疾。
问:精神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什么?
答:精神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是幻觉、妄想和情绪不稳定。
幻觉。通常会出现听觉幻觉、视觉幻觉和触觉幻觉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人或物体,或感受到不存在的触感。这些幻觉是由于大脑功能异常引起的,可能是由于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或大脑区域的异常活动导致的。幻觉的出现使得患者对现实世界产生错误的感知和认知。
妄想。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和被迫思维妄想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坚信自己正受到他人的迫害、妒忌或控制,并且对这些妄想坚信不移。妄想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对现实的错误解读、自我认知的扭曲或对外界信息的过滤等因素引起的。妄想使得患者的思维和行为受到严重干扰。
情绪不稳定。精神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易激动和情绪反应不适当等症状。患者可能会经历情绪的高低起伏,从兴奋和愉快到沮丧和抑郁,情绪变化迅速且难以控制。情绪不稳定的出现可能与神经化学物质的不平衡、思维和情感调节的困难等因素有关。情绪不稳定使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维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影响他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交能力。
除了上述相对常见的症状外,精神疾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自伤行为、社交退缩、自我忽视等。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异常、心理社交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等相关。精神病症状的种类和表现因人而异,需要通过专业的医学评估和诊断来确定具体的症状特征。如果出现上述情况,请尽快到专科医院就诊。
在广州市黄埔区社区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北片)的活动中心,社工带领康复者及其家人通过手工活动缓解压力,提高能力。
问:精神残疾人可以完全康复吗?
答:康复领域一般不用完全康复这样的说法,只是说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实现融入社会的目标。精神残疾人在医学上可以分为发病状态和不发病状态。
问:稳定期精神残疾人需要持续服药吗?
答:精神残疾一般是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了人际交往、学习、工作能力等社会功能的损害,尤以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为最,而这类精神疾病复发率高,所以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药维持病情稳定,以防复发。由于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在治疗上只能采用对症处理的方法来控制精神症状。患者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消失,是药物作用控制了症状,这就容易给精神疾病患者造成一个错觉——“我的疾病已经好了”,而实际上疾病并未根治。因此,如果立即停药,就有可能使病情复发。据统计,出院后坚持服药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中一年内复发率约为30%,而不坚持服药的一年内复发率高达70%。这表明,坚持服药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多数精神疾病都是慢性病程,就像治疗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巩固维持治疗。
问:精神残疾人真的能够恢复社会功能,重新回归和融入社会吗?其回归和融入社会的障碍是什么?
答:现代医学实践证明精神疾病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系统的治疗康复,大部分病人是完全能够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的。需要加强正面宣传,一方面,强化精神残疾预防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讲座及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提高自我的心理调适能力,减少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媒体要客观报道精神疾病患者出现和面对的一些情况,特别是要杜绝炒作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等现场,要维护人的尊严,珍视生命的宝贵,关怀人的处境。
社会的歧视以及不了解、不接纳是精神残疾人回归和融入社会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社会大众对精神病患者已经形成了刻板印象,把精神病人等同于肇事肇祸者,甚至存在谈精色变的心理。事实上,精神疾病并没有公众想象的那样可怕。有研究表明,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引起的社会损失,远远低于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命伤亡及财产损失。另外尽管精神疾病确实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然而公众对其知晓率不足五成。正因为不了解,所以才会造成歧视和不接纳。
问:健全人与稳定期精神残疾人相处应注意些什么?与他们交往是否需要特别的态度,是否能够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对待他们?
答:不可否认,长期以来社会对精神残疾人有很大的偏见、歧视甚至畏惧等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对精神病人避而远之,不敢接近,甚至是鄙视,视之为“异类”。广大精神疾病患者饱受着疾病痛苦和偏见歧视的双重折磨,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充分的保障,这不利于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甚至会造成恶性循环。其实他们跟普通人一样,只是暂时生病了而已,他们其实具有善良的本能,明白谁对他好,也很有爱心。病情进入稳定期以后,他们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但由于社会的偏见、歧视,大多数患者会有一种自卑心理,他们比普通人更加渴望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他们需要社会的爱心,需要维护基本尊严。
因此,人们跟稳定期精神残疾人相处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接纳、尊重他们;②以信任、诚恳、友好的态度面对他们,消除他们自卑、戒备的心理;③有耐心、有包容心,并以赞许的态度去鼓励他们,以便于和他们沟通、相处;④避免言语刺激。精神病人受到刺激后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所以对待他们一定要注意言辞举止,避免刺激他们,可以多和他们说说他比较感兴趣及高兴的事情,心情开朗也会对病情恢复有一定帮助;⑤不要给精神病人太大压力。他们比普通人更需要受到尊重,更需要得到家人、亲朋好友的帮助、理解和支持;⑥经常和患者交流沟通。精神病人在治疗时往往会与社会脱轨,社交能力有所损害,要经常与之沟通,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⑦要鼓励精神病人多与现实社会接触,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工作。
问:精神残疾人和他们的亲属通常会有病耻感,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种病耻感?
答:消除病耻感的方法就是让普通人与康复后的患者接触,甚至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康复者,这是一个挺复杂的事,现在很多专家都在探索。一般说不了解的时候会有歧视,初步了解一些的时候歧视感会更重,但当普通人看到很多患者能够康复得很好,这种歧视感便会下降。所以,消除病耻感一方面需要社会大众要较为深入地了解精神疾病的知识。另一方面就是需要真实地走近并了解精神疾病康复者,这需要加大社会宣传的力度,让社会大众走近精神疾病康复者,逐渐改变人们内心存在的精神疾病患者等于肇事肇祸者的刻板印象,以及谈精色变的心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问:当发现身边有人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时候,如何用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劝说其及时就医?
答:要对疑似精神病人提意见,首先要与对方建立关系,要走进他的内心,让他感觉到你的关心。其次,当我们发现身边的人可能有精神疾病的时候,一般应该先从一些附带的症状入手,比如很多精神疾病都会附带失眠或者焦虑等症状,可以先劝说患者针对这些症状就医,应该早点去看病,而不是进行心理疏导,因为有些疾病是需要用药的。如果对方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疾病,其实很可能是存在严重的精神问题或者人格问题,但这个非常难以解决。因为根据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重症病人拒绝看病的时候你是没有办法的,医生必须明确告知要看精神科或者心理科,作为旁人只能多督促。如果从一些小问题切入,患者可能更容易接受。只要能走出第一步,后面的事情就有可能解决,通过小问题的治疗,引导他关注其他问题。
问:普通人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为精神残疾人?
答: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也就是说他的精神活动有没有一些异常的表现,我们一般可以通过他外表或者外显的行为来判断,并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纵向的比较:与患者过去的一贯表现相比较,看其精神状态、言语、行为、学习工作能力等和以往相比是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尤其是无合理原因的改变。如:平时活泼、好动、外向性格的人无明显诱因突然变得沉默寡言、退缩、多疑等,很可能是精神上出现了问题。
2.横向的比较:也就是说与大多数普通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看是否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或异常持续的时间和程度是否超出了一定的限度、是不是很明显。如果这些异常与普通人差别很大且持续了一段时间,我们就要提高警惕了。
3.是否与现实环境相符合:要注意结合当事人心理背景和所处具体环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比如,如果一个人因为正在遭受不正常的对待,而出现了愤怒、喊闹、情绪激动,不能说其是异常的。如果是无明显原因而出现异常精神状态,就有可能是精神问题。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一个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最终需要精神科医生进行科学鉴定。
问:如何自测是否患有精神类疾病?
答:目前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能够自测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一个统称,包括多种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强迫症、抑郁症等,这些疾病判断具有很强主观性,需要精神科医生专业判断才能确定,甚至某些患者要经过很久、很多次的互动才能得出结论。因此目前无法通过工具、测试题、问卷等手段有效自测是否患有精神疾病,需要去医院就医,请受过专门训练的精神科医生,通过规范的医学检查才能确定。精神疾病的种类有很多,每种疾病的症状也不一样,如幻听、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力减退等,如果感到自己情绪方面发生明显改变,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去医院就诊,填写心理评估表格初步判定,再结合实验室检查以及体格检查和精神状况检查进行诊断。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