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益龙 王晋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8-01 10:52:27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胡益龙 王晋泉
盛夏时节,身置通道侗族自治县地连村,道路宽广、村容整洁、院落干净,仿佛走进了一幅幅山水画卷。
鼓楼里、驿道旁、戏水间,笑声、歌声、说话声,声声入耳,村民们的幸福与满足溢于言表。
据村民们反映,以前村里白色垃圾随处可见,居民房前屋后柴物摆放杂乱无章,还被评为全县卫生“十差村”。如今已成为全县赫赫有名的先进村,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直夸有个好支书--村党支部书记禹玉酉。

地连村虽然离县城只有13公里,但是“脏、乱、差”一直困扰着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总感觉缺乏幸福感。
如何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土生土长的禹玉酉想在脑里,急在心里。
2002年12月退役后,一直走南闯北致力于市场经济。从2017年6月选任村党支部委员起,就将“提高百姓幸福感”视为已任。
有着军人作风的禹玉酉说干就干,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打响人居环境整治第一枪。
该村筹措资金150余万元,完成500米团寨主体排污地下涵管埋设,安装了65盏太阳能路灯,集中改厕180户,组织村民义务投工投劳清理垃圾110多车,对门前屋后排水沟与主要入户道路全部硬化,村道两旁绿化将近2公里;筹资182万元,完成了2.3公里游步路硬化,800米的河道防洪堤建设,修建了1个标准化的篮球场,安装了村民休闲的健身器材;筹资600余万元重建跨河大桥。
“现在白天夜晚一个样,到处是灯光。晴天雨天不用愁,脚上没灰泥。”村民尹德良说,以前只要下雨,村里到处是泥巴,现在可好了,走到哪儿都舒适。

村庄美起来了,但如何发展经济是摆在禹玉酉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着市场大潮中摸爬滚打10余年经验的禹玉酉想到强村富民,发展的着力点先放在强村上,只有村集体经济强起来,百姓才能真正富裕。
让荒地变宝地。禹玉酉与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商量,大家一致同意引进外商盘活闲置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村里先后引进了九层岭茶场、万福蛋鸡场与液化气厂三家企业,盘活闲置土地530余亩,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20余万元,一举打破村集体经济为零的纪录。
同时,每年安排本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5万元以上。现在,只要谈起村里的发展变化,村民直夸禹玉酉“有眼光、看得准”。
“一人富了不算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潮中,要让每家每户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成果要让每位村民共享。”禹玉酉说,现在村里每年有一定的集体收入,除了一小部分用于村里基本建设外,大部分用于村里民生事业。

地连村共420户1554人,其中低保户5户13人,五保户2户2人,患有大重病户10户10人,重残户22户23人,如何让特殊人群在全面小康道路上不掉队,一直是禹玉酉不能放下的“心病”。
为进一步弘扬孝道文化,推动教育强村发展,禹玉酉征求全体村民意见及建议,于2022年成立全县首个村级“幸福基金”,通过民办公助、社会捐赠和村民筹资等多种方式募集基金。
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细化幸福基金+环境整治清单,完善幸福基金管理办法,规范使用流程,实施了一批微帮扶、微整治、微改造和微景观建设。
“幸福基金成立以来,共筹集资金20多万元。”幸福基金理事会监督员侯志勇说,目前,用于困难群众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资金近8万元,对11名困难人员进行帮扶,完成拆除烂棚烂架及违章建筑25处,硬化道路560米,清除黑臭水沟7处,绘制宣传墙画140多平方米,新增村道沿路花植500株。
现在的地连村,村庄美了,百姓腰包鼓起来了,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将首次突破3万元,比2020年翻一番,快步迈入全县先进村行列。
“以前,农闲时村民聚在一起打牌,现在村民一有空就健身。”村文艺队队长杨菊秀乐哈哈地说,如今,在孝道文化的浸润下,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远离牌局、跳起舞曲”已成为村里新时尚。
责编:黄巍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