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石门:杜修春夫妇的幸福“羊关道”

张黎明 易姣妃 覃瑾杰 许仙仙   石门县融媒体中心   2023-07-20 10:13:02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从土瓦舍到搬进家电齐全的新家园,从“靠天吃饭”的贫困户到收入多元化的致富“领头羊”,石门县皂市镇万仞洞村的众多脱贫户在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群策群力,充分挖掘优势资源,以特色产业为抓手,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让乡村振兴底气更足,百姓的路子也越走越宽。

“咩.....”清晨,皂市镇万仞洞村山间传来此起彼伏的羊叫声。推开门,一头头健壮的山羊从羊舍鱼贯而出,奔向山间觅食。置身羊群之中的杜修春满脸笑容。

借“东风”,多点开花育产业

万仞洞村是皂市镇最偏远的一个山村,杜修春是该村一名脱贫户。回望十年前,因家中残疾父亲、年幼读书的孩子需要照顾,杜修春夫妻二人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家中几亩农田赚取微薄的收入。村干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于2014年将杜修春家庭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但总靠政府救济不是长久之计,不甘落后的杜修春夫妇下定决心改变现状。

▲杜修春原来的住所

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没有路子,更没有资金,创业谈何容易。摆在面前的困难让杜修春压力倍增。辗转许久,杜修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经常看望自己的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在村干部的建议下,杜修春决定利用万仞洞村独特的地理条件养殖山羊。针对养羊技术问题,帮扶责任人帮助杜修春申请了免费养殖技术培训,还牵线搭桥办理了5万元小额信贷,解决了杜修春夫妇产业发展的资金难题。

“国家给了扶持,自己就一定要有自强心,拿起这个钱我要思考怎么致富。”皂市镇万仞洞村村民杜修春说道。

有了资金和技术,杜修春夫妇立刻行动起来。经过查阅资料和实地考察,首先确定了羊舍的选址,利用贷款资金搭建了羊舍。2016年初,他和村里其他养殖户一起,购买了20多只山羊,利用学到的养殖技术精心照料,摸索适合自家的养殖办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山羊增加到60只,销路也渐渐打开,杜修春养殖的山羊每只纯收入可达700元,他们夫妇当年就甩掉了“贫困帽”。

“摘帽”的杜修春倍受鼓舞,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接下来杜修春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山羊品质的问题。为此他还跑到周边的养殖基地学习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山羊品种的选择。在他看来,养羊不仅要勤快,更要学会科学管理。为提高山羊肉质,他悉心研究山羊辅食添加、疾病防治,并在庭院前种植了玉米和其他农作物,让山羊吃上了营养价值高的“生态饭”。同时,利用家中闲置场地饲养了猪、牛、鸡、蜜蜂,进一步增加产业种类。家中饲养的猪、牛、鸡全部食用自家种植的农产品,实现生态供养循环,真正做到了绿色无公害。

与时俱进,为羊群装上GPS定位

如今,杜修春夫妇家的山羊队伍已经壮大到180只,随着数量的增大,新的问题随之而来。由于羊群在山间自由活动,杜修春经常因为找不到羊群而费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开始在网上搜索寻找解决办法,后来他发现给山羊身上安装GPS定位器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说干就干,他迅速给每个羊群的领头羊都装了一个。

每天早上,杜修春都会将羊群赶到山上放养。羊群到哪里,经过了哪些地方,通过手机都能一目了然,不用担心走丢。下午太阳落山后,装有GPS的领头羊再带着羊群回家。通过科学放养,杜修春不仅不用操心羊群的管理,而且产出的羊肉肉质更加鲜美、更加有营养,到出栏季节,每只售价可达1200元,在当地市场供不应求。

“这个增效还是蛮快的,收入一年现在也可以,毛收入一年有七八万。”皂市镇万仞洞村村民杜修春笑着说道。

靠着好政策和勤劳的双手,杜修春的生活过得平凡、简单,却很幸福。过去,他住的是土砖房,如今,凭借养羊,一家人住进了小洋楼,他也成为了村里带头致富的典范,激励着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起直追。

“通过近几年的帮扶加上他自己肯钻肯干,家庭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他的影响下本村有近50户发展养殖业,收入都大大地提高了。”皂市镇万仞洞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王娟讲到。

“欢迎你们常来我家做客,晒的干菜、熏的腊肉、应季的水果,在我家随便吃,管够。”杜修春的脸上满是对生活的热情和未来的向往。

激发内生动力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们村支两委以‘强产业、促振兴’为目标,从产业技术培训、产业资金奖补、销售渠道的扩宽等方面全面推进全村产业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皂市镇万仞洞村党支部书记周伟介绍道。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杜修春的勤劳致富,只是石门县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一个小小缩影。近年来,石门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摸清乡村困难问题和资源条件,通过“典型引路”来积极引导支持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注重内生动力培养,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中,让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迸发,逐渐实现乡村振兴梦。

(张黎明 易姣妃 覃瑾杰 许仙仙)

责编:杨雨晴

来源:石门县融媒体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