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科教新报 2023-07-04 10:59:30
科教新报全媒体评论员 肖婷婷
今年高考前夕,云南施甸农家学子桂海潮成为中国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首个载荷专家的故事刷屏全网。出云山,破苍穹,当这个农家学子夜以继日读过的书籍、废寝忘食学到的知识,化作冲天的烈焰,将他送往心心念念的星辰大海时,我们再一次深信: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古往今来,像桂海潮一样靠读书走出农门的佼佼者振奋了无数农家学子,成为他们勠力向前的动力,也成就了无数“寒门出贵子”的佳话。但近年来,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传播,有人甚至觉得“寒窗苦读不如出门打工”。在一些村庄,“辍学—打工—结婚生育—打工”是不少农家学子的人生轨迹,这种宿命般的循环形成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物质上的贫困,究其根源是由于思想文化贫瘠导致的。摆脱贫困不仅是以农耕劳作告别物质贫困,还要以教育为先,“洗脚上岸”断穷根。
对于农村子弟而言,读书虽然漫长,却是最为稳妥的成长方式;在所有改写命运的方式中,读书仍然是最容易实现的捷径。知识像一把钥匙,能打开横亘在农村青少年因为地域、家境带来的重重大门,带给他们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只有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学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湖南多个学霸村的村民都深谙这个道理,他们对教育“情有独钟”。然而,一个家庭重视教育,有可能托举出一两个栋梁之材,若要一个村都形成崇文好学的良好村风,则需要当地不断投入真金白银。
尽管条件不如城市优越,但多年来,学霸村都不约而同地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2011年,益阳爱屋湾村建起农家书屋,书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孩子们最爱扎堆的地方;2015年,浏阳秧田村的村民自发捐款修建“博士墙”,记录博士们青年时期的学习经历,是村民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怀化傅家湾村临路的墙壁上面写满了鼓励读书、尊师重教的格言警句,“大学生墙”上密密麻麻写着“傅家湾村院校毕业生一览表”,标记着这个小村庄的荣光。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们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在村干部的引领下,村里的能人贤人们筹办了教育基金,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对贫困学生进行现金资助,激励考上大学的孩子们追梦远飞。平时有孩子读书的村民家庭出现变故,村里也会想办法让其渡过难关,完成学业。“只要愿意读书,村里不会让孩子们有后顾之忧”。
知识可以战胜愚昧,人才可以促进发展,每一代中国人都从骨子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因如此,湖南才会涌现多个学霸村,它们成功的经验,不是个别村民靠单打独斗获取的偶然胜利,而是一个族群对文化知识常年虔诚信仰积累的可复制范本。它们远播的美名,不仅是当地村民对耕读文化念念不忘地传承和发扬,更是“读书改变命运”永不过时的深刻回响。
责编:肖婷婷
一审:肖婷婷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