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婷婷 科教新报 2023-05-05 10:42:53
科教新报全媒体评论员 肖婷婷
近日,202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工作动员部署会举行。会议坚持以体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为导向,在宏观上尝试解决中西部地区体育师资薄弱、体育教师引进难、高质量社会体育组织少等问题,在微观上重点聚焦青少年群体广泛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和脊柱侧弯等体质健康问题。通过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使他们能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从而助力新时代体教融合的深化发展。
(5月4日 《中国教育报》)
体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遵循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的目标任务,并提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亲近体育,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体育教师能激发青少年的体育热情,能给予青少年体育运动更科学的健康保障。
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乡镇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课时不足、场地设施短缺,在师资方面,专职的体育教师尤其匮乏,体育课往往由语数外学科老师代上,上课内容也仅仅是做做操、跑跑步。在此背景下,体育支教迫在眉睫。
开展体育支教,要让高校与乡村学校“双向奔赴”。如何让体育专业人才下沉到乡村学校,赋能乡村教育?高校应走在前列。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牵头中西部8省(区)体育行政部门和35所高校,选派750余名体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赴近50个县(市、区)开展支教志愿服务,将覆盖超过300余所中小学校。体育专业的学生用专业知识助乡村学校的体育教育一臂之力,是体育支教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对这些支教的师生而言,是对其专业能力的一次检验,也能帮助他们了解体育教学一线的存在的问题,是难得的社会实践。
开展体育支教,应发挥体育教师专业优势,让乡村学生爱上体育。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开展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爱上体育课,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从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与此同时,支教教师还可以传授“营养卫生”“人体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让乡村学生了解并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教育,其实也是一场人格教育。相较于身体上的健康,体育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青少年在规则约束下正确地面对输赢,在体育运动中疏解情绪、享受乐趣、锤炼意志、从而健全人格。正因如此,体育支教应长期开展,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在体育运动中找到自信,让乡村学生也能拥有五彩斑斓的体育梦。
责编:肖婷婷
一审:肖婷婷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