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3-30 08:34:21
陪袁隆平院士清明到安江挂青
胡佳武
清明挂青是中国人的传统,重要的民间习俗,尽管袁隆平院士是伟大的科学家,但他也非常尊重传统、讲究孝道,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专程或委派家人到安江挂青。
袁院士的母亲华静女士,一九八九年因病在安江去世,享年八十九岁。原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也就是如今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有块山,在安江镇郊外的白虎垴,大家习惯称为梨子山,学校的教职员工去世以后,很多都安葬在此,华静女士的墓地也在这里。

袁院士一辈子都忙于工作,他的三个儿子出生以后,都由长辈们帮助照顾着,老大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在重庆,老三跟着外婆在洪江市的托口生活,老二则是跟在父母身边。袁院士的父亲去世以后,母亲华静女士则来到了安江,帮助袁隆平、邓则夫妇带小孩和料理家务,孙辈们长大后,华静老人也一直和隆平一家住在一起,直到病逝。一九八九年的中秋节前夕,袁院士的母亲病危,此时,袁院士正在长沙主持召开一个杂交水稻的现场会,考虑到自己是主持人,不便请假离开,直到会议结束才匆匆地赶往安江,结果在路上就听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没能和母亲见上最后一面,这也成为袁院士终身的遗憾。
袁院士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母亲华静是江苏镇江人,旧时的教会高中毕业,有着很高的文化素养。一九八一年,美国西方石油公司来到安江拍摄杂交水稻纪录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花园里——中国杂交水稻的故事》,华静女士在家门口用英语跟导演们交流,令老外们大吃一惊,想不到在中国的内陆山区,八十岁的老太太还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袁院士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和熏陶,这使他终身受益,他曾在《妈妈,稻子熟了》这篇文章里,深情地追忆起母亲:“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台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想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二0一七年四月四日,清明节期间,袁院士一家要到安江他妈妈坟上挂青,我们怀化职院的几位同志提前来到安江等候。此前一天,袁院士一家从长沙开车直接赶到洪江市的托口镇,驱车五百多公里,先去给邓老师的母亲挂青扫墓,晚上住在黔城,第二天一大早,袁院士又不辞辛劳,从黔城赶来安江。

接到袁院士后,我们就跟着上山,进山的路已经铺好水泥,但受地势限制,路面并不宽,不好会车,其他人就在半山坡下车后走上来,只有袁院士、邓老师的车开到了墓地旁边。华静老人的墓地就在小路旁的山坡上,迈上十几级台阶就到了墓园,墓地的周围有二十多颗松柏,树干不粗,栽植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很显庄重。坟头前立有一块大石碑,碑的正中央刻有:“显妣袁母华静老孺人之墓”,左下角落有袁隆平五兄弟及后人的名字。碑前有个十多平方米的石砌平台,方便凭吊祭祀。每年清明节前,学校都会先期派人来此打扫整理,所以墓园的环境干净整洁,庄重肃穆。
袁院士不喜欢要人搀扶,自己尽力地缓步通过台阶走了上来,他一边胸脯起伏地喘着粗气,一边静静地凝视着墓碑,仿佛是告诉妈妈,我来看您了。待大家把祭祀果盘装满,鲜花、香烛、钱纸等其他的祭祀品放好后,袁院士和邓老师先祭拜起来,老人家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双膝跪倒在地上,先给香烛点火,等香烛烧燃后熄灭明火,正对母亲的坟墓深深地三鞠躬,接着把香烛在祭祀台上插好,双手合十闭着眼睛,心里在祈祷默念着什么。我猜想,这应该是给母亲说着:妈妈,杂交水稻事业已经壮大,造福着天下百姓,请您放心。或许还有:请多多保佑,让“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早日实现。
袁院士、邓老师祭拜完后,家人们纷纷上前跪拜行礼,然后是我们同去的其他人祭拜。我跟着跪拜在坟前,向华静奶奶深深地三鞠躬。我与华静老人并未谋面,只是在袁隆平的传记里读到过她,我们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缺衣少粮的日子,饥饿的记忆太深刻了,我们要感谢她养育了袁隆平这样伟大的人物,能使我们广大的老百姓吃饱饭。接着,我手捧燃香,默默祈祷,请求华静奶奶保佑,保佑我们的袁院士全家人身体健康,杂交水稻事业更加辉煌,愿我们的学院办成一流职院,培育一流人才。
在梨子山挂完青后,我们陪着袁院士一起来到安江农校纪念园,他到几个主要点看了一下,简单地问了学校近期的情况,在校训碑、专家楼前与大家一起合影,中餐过后就赶往长沙。在这以后,袁老师随着年岁的增长,行动越来越不便,怀化的活动再也没有回来参加了,这次安江挂青,就成为他最后一次的怀化之行。
责编:李夏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