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3-01-24 19:38:42
文/安化县教育局 陶金生
“小孩子盼过年!”人到中年,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对过年的激情也就减退了不少。每当静下心来,思绪总会回到渐行渐远的童年,唇齿间的香味最是难忘。过年的每一道美食都要经历无数道工序,我们小孩子参与其中的艰辛与快乐,更让我回味无穷。
打豆腐
在乡下,有一句俗语:“煮酒打豆腐,称不得老师傅”。酒与豆腐这都是过年少不了的美食。酒早已在重阳煮好了,我们小孩子除了给大人烧烧火外,其他忙都帮不上。打豆腐却不同,从小,我与弟弟便可以为父母减轻负担,每年年底一同去邻居家打豆腐。
过年前两三天,母亲先天把豆子浸泡好,一粒粒胖乎乎的很可爱。一头挑着豆子,一头挑些柴火,我们兄弟俩轮换着担,停停走走就到了邻居家,打豆腐的乡亲早已排起了长队伍。反正小孩子做不了其他事,一天下来只要打好豆腐就行,大把的时间则与同伴们玩玩儿,还煞有其事地与长辈们练过武。好不容易轮到我们了,磨豆浆是最劳累的事,我们兄弟轮流推磨,大人们都怜惜我们尚小,推磨的重活基本上由他们代劳了。然后是烧火,看着豆浆在大铁锅里欢跳,看着豆浆与豆渣分离。然后,兄弟俩共享一大碗放了白糖的豆浆,趁热喝,简直就是美味,当下了石膏后,再吃时成了“豆腐脑”,吃起来成了另一番滋味。每年,邻居总会留我们中餐,其中最好吃的是从热锅锅沿上铲下来的豆腐皮,油一炸,放些辣椒与葱叶,是难得的美食。我虽已经很多年没有尝过了,想想都会嘴角留香。有一年,黄豆收成不好,我家的豆子形瘪而色暗,豆浆入口还有点苦涩,我总担心豆腐比不人别人家的,没想到入箱后豆腐却也白净,吃起来也没有异味了,心里才暗暗舒了口气。
傍晚时分,父母亲总来接应,担上豆腐回家。我们兄弟跟在后面,像得胜回朝的将军。回家后,母亲则开始了忙碌的操作。豆腐的一部分用来做霉豆腐,一部分用植物油炸得金黄,一部分在锅中煎得一面黄。没有处理的则在过年当天,煮在鱼里面,鲜嫩可口。不管哪一种豆腐,都是春节待客的美食。做成的霉豆腐淋上烧沸的油,则可以吃上半年,是最好的下饭菜和佐酒菜。
我的家乡,总把打过年豆腐的成功与否同一年的时运联系在一起,想想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餐桌上少不了豆腐,不成功意味着少了待客的诸多菜肴,主人请客就显得尴尬,难怪要慎重其事。
爆米花
我有关童年最早的记忆,似乎来自于村口那一声巨响,那是爆米花时发出的声音。记忆中的爆米花师傅不善言辞,他不像其他进村的小商小贩吆喝个不停,而是坐在村口的大树下,把炉膛烧旺,人气自然就旺了。他的器具全是“宝贝”,就连那个鼓风机也能让小孩子羡慕不已。
每年年尾,他都会来,随着一声响,小孩子们马上向父母汇报,爆米花的爷爷来了。于是母亲用升子量好米,总还会再量些玉米。我们癫儿癫儿的跟在后面,看看围观的人多,则不管母亲要我们小心的嘱咐,已经飞了过去。炉火彤红,映在老人满是沧桑的脸上,一明一暗间,那脸显得有些魔幻。他专注地盯着炉火上那黑不溜秋像一枚炸弹似的大铁筒。“好了好了!”只见他两眼发光,大声斥喝小孩子走远一点,起身将一个长长的布袋稳稳地扎在大铁筒后面,用一根铁棒撬住机关,我们小孩子赶紧捂着耳朵,“砰”的一声,布袋一下子胀了起来,一阵白雾升上天空,一锅香喷喷的爆米花就制成了。大米和玉米都能爆,大米染上红色爆出来更可爱。我们惊异地发现,母亲带来的那些大米和玉米一下子多出了不少。
母亲早已回家,我们则守在炉子前,等待那一声声巨响以及从每一锅里抓把丢进口里的爽味。直到大爷傍晚挑着担子离开。回到家中,母亲早已将一碗泡着爆米花的酽酽肉汤递了过来,我们已经吃出了年的味道。
爆米花待客,在我们农村可是一种至高的礼仪。每到春节,贵客进门了,先是用爆米花加上团圆子(一种糯米做成的小粒),泡在汤汁里,喝下去暖乎暖乎身体。过了一饷,则又将爆米花泡在香甜的擂茶里,味道又不相同。而佐茶的美食中,有一种糖糕则是由爆米花、黄豆粉、糯米粉再加上秋末熬出的红薯糖混合而成,各种香味混合在一起,让亲人们的小团圆滋润起来。
至今,我都能回忆那一声爆米花的巨响,是它把年带进了村口,带到了家家户户。
炸巧果
每年秋冬之际,妻子总会从商场买回一袋袋薯巧果。一看才知道,我喊了四十多年的“猫耳朵”“花耳朵”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巧果。
说巧果是“猫耳朵”,因了它的形状像极了猫的耳朵。说巧果是“花耳朵”,则因为巧果里可以糅进多种颜色,能够做这种美食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的主妇,这大概就是“巧果”名称的由来。
做巧果是精致活,母亲因一年四季都很忙,记忆中她不怎么做,但外祖母每年总是要做的。老人先将糯米与粘米按一定比例浸透,然后用石碓舂成米浆,再将米浆、玉米粉、黄豆粉与捣碎的熟红薯搓糅成团,发酵待用。外祖母最显手艺的时候到了,她找出几种可以食用的植物,榨出红的、蓝色、绿的汁液来,再将这些颜色糅进棒状的料条里,等颜色成型后,就开始制作。外祖母将这些有色棒条放进待用的粉团里,反复搓糅,直到变成圆柱体。待其稍微干燥后,用刀切成均匀的薄片,用竹垫子晒在太阳下,一排排就像蝴蝶阵。晒干后妥善收藏。
等到年底,在旺旺的柴火下,外祖母开始用油炸各种食物了:红薯条、红薯片,当然少不了巧果。油炸巧果这件事,我们只有在旁边流着口水的份,连火都不让烧。火要烧到恰到好处,火大了易焦,火小了不能炸得通透。外祖母是我见到最能掌握火候的人。
巧果做好后,过年亲人们团聚时,喝擂茶的时候,桌上摆好九宫格的拼盘,堆满了花生、瓜子、黄豆和各类糖,而巧果显得最为大气,占据的空间最大,也是大家最喜欢的食物之一。
儿时过年,桌子上摆满的都是纯绿色食品,尽可以放心地吃、开心地吃。如今回家过年,母亲还是尽力为我们做好这些小吃。在阵阵清香和浓浓年味里,让我们的思绪又回到过去的岁月。
责编:彭静
一审:彭静
二审:黄维
三审:姚瑶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