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3-01-21 01:47:58
橘子洲头,是青年毛泽东忧国忧民、孕育革命思想、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地方。2006年,长沙市决定在橘子洲头塑造青年毛泽东雕像,并向全国招募设计方案。在评审环节,一个青年毛泽东半身胸像的小样,吸引了评委们的目光,最后获得高票通过。这个小样的创作设计者,是中国著名雕塑艺术家、长沙伢子黎明。
玩不够的游戏
1957年5月,黎明出生在岳麓山下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童年轻松快乐,作业不多,也没有补习班。放学后,男孩子们最喜欢凑在一起玩打仗的游戏。游戏时,大家都争着当解放军,争执不定的时候,就用锤子剪刀布的办法解决。
黎明每次不用猜拳就能当解放军,甚至海陆空三军司令。这得益于他心灵手巧,会做木枪、纸枪,还会扎纸兵舰、飞机和火箭。当陆军司令的时候,他会从书包里拿出许多手枪,一人发一把,外带一个柳枝草帽,然后从容指挥大家南征北战;当海军司令的时候,他书包里简直能掏出一个舰队,清一色的纸扎,有鱼雷快艇、巡洋舰、航空母舰和运兵船,还有海军航空兵。他们从池塘这边,指挥舰队行驶到池塘那边,同时,投出飞机和火箭,取得全面胜利。
除了武器装备,黎明还会动手做各种好玩的东西,春天放风筝,他自己做个“小蝌蚪”;夏天斗蛐蛐,他编个小竹笼;秋天玩弹子盘车,自己做;就连冬天踩的高跷,也是自己做的……
遇上一个好老师
1966年下半年,一场运动让学校停课放假。而此时的黎明,对儿时的游戏不再有兴趣,他迷上了美术和刻纸。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只有一墙之隔的第十九中学,走进几个背着画板的中学生。他一时兴起,远远跟了进去。走进教学楼,他看到几个中学生正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画画学美术,教他们的是个帅气的老师,大家喊他李老师。黎明一时有些恍惚,因为这里与墙外的闹腾反差太大。
李老师逐个指点学生,同时对他这个不速之客微微一笑。这让黎明心头一动,心想,自己也能来学画画吗?他大胆地向李老师提出了申请。李老师要他交一份美术习作,黎明画的是解放军。李老师认真看了一会,问道:“你画解放军时,心里想了什么?”黎明回答:“是唱着军歌的解放军。”“这就对了!任何艺术都是为了表现一种东西,那就是心灵深处的乐音。”李老师说。从此,十九中的美术教室里,多了一名小学生。
李老师阳光、帅气、热情、认真,专业是美术,但他同时喜欢唱歌和体育,尤其喜欢游泳。李老师说,游泳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尤其是在风浪中。
雕塑点燃梦想
1970年夏天,13岁的黎明,在烈士公园观看了泥塑《收租院》,他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震撼不已。在此之前,他对美术的认识,主要是平面绘画,但那天,他看到的是直面人生的形体艺术,可视、可触,更集中、更概括。
黎明深深被它感动,产生了学习雕塑的念头。他听李老师说过,中国以前的雕塑,主要是做菩萨像,如今,塑造的应该是普通大众,就像泥塑《收租院》一样。
李老师知道后,建议他从学习木雕开始。1974年,凭着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木雕技艺,黎明考进一家文化用品工厂,成为一名木雕工人。
黎明很努力,也很用心,制作了许多既美观又实用的文化用品,在省市的各类评奖活动中,频频获奖。但这些奖励,给他带来的不是愉快,而是苦恼。几年的文化用品制作,让他感到这些只是一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关的美术形式,追求和实现的仅仅是实用与美观。这与他心中怀有的用绘画和雕塑,去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想法,有着巨大的距离。他陷入苦恼之中,并不断寻求改变的机会。
1978年春天,机会来了,国家全面恢复高考,各类美术学院陆续向社会招生。黎明立志考上广州美术学院,然而屡战屡败,前后落榜3次,直到第4次,他才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28年后,已是广州美院院长的他,怀着满腔热情,在家乡的橘子洲头,用他的雕塑作品,留下了青年毛泽东最生动、最传神的瞬间。
文/顾庆丰 图/刘公明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姚瑶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