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悦动教研,让教师走上幸福的研究之路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10 12:33:54

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小学部 言 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领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可现实生活中,老师们提到研究,总会想到这是一件磨人的苦差事,不愿研究、不会研究、苦于研究、畏难研究。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呢?尤其是校园里那些年轻、有活力、有热情且有想法和追求的80后、90后教师。枫溪学校提出了悦动教研的校本教研策略,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活动中自主参与,在活动中自省思考,在活动中收获成长,从而享受教研的喜悦和幸福,获得教研成长的持续动力。

一、目标引领——悦动教研的文化根基

在“为未来夯基、让生命行远”的办学理念下,枫溪学校确立了“向善、尚责、守恒”的枫溪好老师培育目标及成长体系,为教师参与悦动教研起到了引领、激励作用,通过规划先行、课题引路、活动搭台等构建了悦动教研的文化根基。

(一)规划先行。学校教研工作规划是开展教研工作的总纲领、总指南,是对学校教研发展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以确保研究工作的科学严谨。枫溪学校的教研工作规划为例,确定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目标。一个中心:全面提升教学教研水平。两个层次: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两个层次开展教研工作,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三大抓手: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校本培训为三大抓手。四化举措:校本教研培训化、校本教研生本化、校本教研层次化、校本教研课题化。五大活动:主体性课堂督导、职初教师素养竞赛、校本教研示范校展示、学科节素养展示、学科组评优。

(二)课题引路。引导老师做课题研究是提升教师研究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课题研究的规范、严谨让老师们从一开始就形成质疑、提问、分析、实证的习惯,从问题到反思到行动,再到问题、再反思、再行动,悦动教研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2018年,我们立项了省教科协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悦动课堂的研究》,成为了我校四年来开展教研工作的中心课题。在该课题的引领下,每个学科组、每个老师都找到了自己的研究任务。语文组开展了随文识字模式研究,数学组开展了计算教学模式研究,还有体育室内课的教学模式和英语词句教学模式研究等。大家以课例为依托,提出假设性策略,然后实践、验证;老师们在课题研究中学会了交流、合作、反思、创新。

(三)活动搭台。悦动教研的活动策划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让教师成为悦动教研的主角,实现了教研活动系列化、主题化、常态化。围绕减负提质的目标要求,我们安排了“三点半作业完成情况调研”“课堂练习专题课堂竞赛”“作业设计竞赛展”等活动系列。每个假期的校本培训形成了“筑师魂、强师能、净师心、展师风”的培训主题系列。“展师风”环节以备课组的方式进行主题展示,组内教师取长补短,发挥优势,集思广益;研训展示过程中教师们充满了激情和智慧,展现了教研的活力。

二、团队驱动——悦动教研的核心机制

我校的悦动教研强调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让老师在团队教研活动中灵动起来。团队驱动成为了悦动教研的核心机制,通过名师带动、师徒互动、组内联动,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设备的多元交互环境下,让每个人更加地真实地认识自我,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思考和研究,在不断的否定与肯定中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

(一)名师带动。名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名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一个名师,就能引领一个学科,带动一批老师。悦动教研重视发挥名师的作用,学科教研由学科名师牵头,学科名师在教研中有引领、引路的作用。在全区校本教研示范校展示中,我校语文区级学科带头人王佚岚老师发挥引领作用,主持了作业论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策划、串词、点评,她的思考带动了参与发言的各备课组的思考。

(二)师徒互动。除了名师担任师父,每个骨干老师都肩负带新人的重任,师徒结对不是形式上的一个师徒合同,而是真正地交融。师徒之间的手把手地互动交流,是一种传承和创新。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校本教研中的力量支撑。我们的师徒约定,师傅有“两带”:带师德、带师能,徒弟有“三学”:学为师、学为学、学为人。师徒的互动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中、互相的听评课中。师徒关系一旦结成,两个人就形成了教研共同体。

(三)组内联动。学科组备课组是开展悦动教研的基本单位。组内的五六个老师每一个都有不同思想、风格及教学策略,每周的集体备课就是大家反思互动、合作交流的好平台。为了让交流互动更充分,集体备课落实“四定、八备”的原则。“四定”是指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八备”是指备教材、备课标、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备作业、备评价。我们健全了检查督导机制和评价奖惩制度,推动集体备课向更科学、更规范、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课例研讨——悦动教研的关键抓手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研究则是我校悦动教研的关键抓手。上好每一节课,是每个老师的内在需求。为了帮助每个老师上好每一节课,我们聚焦课堂,开展课例研究,在课例研讨的过程中,突出了三个关键点。

(一)以磨为法。磨即研磨,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梳理教材,设计方案,共同探讨,反复推敲,最终生成好课。教师要备出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其实是一个反复打磨、反思,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过程。一个“磨”字,磨的不仅是课,也是老师的心性、团队的研究能力。磨的过程既是执教者本人教学的反思提升,也是整个团队教学的反思提升。

(二)范式入门。由学科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课例如语文的随文识字、语句段运用、数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英语的词句教学等,按照“一二三四”的模式验证,即“一个课例”“两位磨课教师”“三轮研讨磨课”“四个课例验证”的基本范式。三年级语文组选取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例进行阅读教学之信息化融合的深入研究,先组内确定研讨课题后,进行组内集体备课,由主备人写出教学设计初稿,再进行第一轮试教,组内教师一起听评课,找出优点与不足后,共同修改教学设计。第二轮磨课由另一老师上课,再研讨、再修订,最后由教研组长进行第三轮试教,直到满意为止。通过《父亲、树林和鸟》《秋天的雨》《搭船的鸟》《大自然的声音》四个课例进行验证。最终提炼出阅读教学关于信息融合的基本范式。

(三)评价导向。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评价标准是指导课堂提升的导向。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优课,怎么评,老师们就怎样努力。课堂评价的量表会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要求来制定。学校的常规巡课评价表和学科课堂观课表的标准就不同。常规巡课评价表是根据学校对常规课堂的要求制定,重在课堂常规秩序、课前准备、课堂常规等。学校开展了悦动课堂研究之后,课堂观课量表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完善,真正做到以评促研,用研改评。

四、习惯培育——悦动教研的长效动力

好习惯成就好老师。悦动教研持续四年来,老师们的教学习惯悄悄发生改变,一点一滴,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更好一点。

(一)反思的习惯。注重反思,是悦动教研带给我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日常教学反思、集体备课反思、研课磨课反思等,围绕核心问题、关键任务,从集中反思评议到撰写论文、案例,呈现出老师们反思提升的过程。美术组的胡誉鑫老师围绕悦动课堂的大理念,不断思考怎么让课堂的情境更生动,更开放?第一学期,她设计的美术课例《听听画画》大胆让学生在地上作画,充分解放学生的手脚,她的好经验被登上了报纸。但要解决班级人多难组织的矛盾,怎么办?她继续琢磨,第二学期设计的《图形拼接》营造了枫溪美术馆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欣赏创作中提高创新思维。留言卡的档案评价反思让每一个学生踊跃参,成为课堂的主人。该课例在全市展示后,她将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整理写下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课例研究。

(二)运用新技术的习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用好新技术,是老师的必备素养。研究技术,找准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点、创新点、实效点,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丰富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年级语文《刘胡兰》的教学设计,老师插入了刘胡兰影片的片段——英勇就义的视频,直观地将刘胡兰牺牲前的英勇形象,增进了学生对于文本和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了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孩子们在阅读英雄语录时,读得很有感情。这样,教学重难点得到了很好的突破。

(三)成果汇编的习惯。阶段性的成果汇编,是对老师参与悦动教研最好的总结与激励。论文集、案例集、教研专刊、成果汇报等都是成果汇编展示的形式。学校每年的“悦动教研”专刊,把一年来老师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汇编,在专刊的编辑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明晰方向。学科组、备课组每年进行评优时,也有成果汇编。成果集的水平直接反映着学科组的水平。从个人到组到校,每个层级都养成成果汇编的习惯,日积月累,一年一本成果集,见证着悦动教研的深化发展过程,也反映了老师们收获成长的喜悦。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