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2-19 13:58:50
文|覃盟
红色热土
张家界市永定区西北部的教字垭镇,是土家族聚居区的全国重点镇,自古以来是湘鄂川黔交通枢纽。教字垭镇以前叫西教乡,辖区的七家坪村和竹园坪村是一片红色热土,湘鄂西红四军二路指挥覃辅臣就出生在西教乡竹园坪村。
一九一九年贺龙率部到西教乡,覃辅臣任贺龙部副营长,从此走上革命道路,紧跟共产党走。一九二九年三月,覃辅臣率部三百余人加入湘鄂边贺龙领导的红四军,后被任命为红四军二路指挥,辖十一、十二两个团。后来,红四军主力开入大庸县西教乡,红四军军部设在七家坪村吴扬明家,部队驻扎在竹园坪村覃鲤庭家,七家坪村狮子垴山寨等地,在望军岩山顶设岗放哨。
当时红四军军饷紧缺,覃辅臣毅然变卖自家良田二十多亩,筹得银洋三千多元,全部充作军饷。当地群众全力拥护红军,支援红军。在西教乡的乡道上,到处都是为红军送猪、送米、送菜、送稻草和干柴的热闹景象。一九三五年冬,覃辅臣被捕,被毒死在常德府坪狱中,时年五十四岁。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覃辅臣为革命烈士。
在巍峨高耸的望军岩山脚下,潺潺茹水旁的七家坪村,住着几十户覃氏家族。七家坪以前叫齐家坪,寓意是说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文能武,为国家分忧。
“七·七”卢沟桥的隆隆炮声,也震撼到偏远的湘西北七家坪。山民们从逃难人口中得知,日本人挑起了民族战争。
一九三八年农历三月十一日早晨,一名男婴在七家坪一户贫穷农家呱呱坠地。因这男婴出生在太阳刚映红天空之时,象征东升太阳之意,婴儿的祖父是个秀才,有些文墨,遂给这孙子取名为东荣。父亲覃服周为人心地善良,新中国成立前,曾任两年保长助理,后因看不惯当时国民政府的腐朽政治而辞职;母亲吴幺妹虽身体差,长年生病吃药,没读过私塾,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覃东荣四兄弟最听她的教导,她经常给孩子们讲一些当地民间轶事和红军故事,对覃东荣一生的影响极大。
《东荣校长》剧照。
烈士族爷爷覃辅臣和大伯父覃遵隧的英雄事迹在覃东荣身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烙印。覃东荣以他们为榜样,立志把自己的毕生心血献给这里的教育事业。
一九四五年,七岁的覃东荣看到有钱有势人家的子女去上学,而自家穷得叮当响,哪有钱去上学,他多么渴望识字读书呀!
八年后的一九五三年三月,大龄少年的覃东荣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读书识字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由衷地感恩共产党,感恩新社会。他深知幸福来之不易,感动之余,在笔记本上写道:“我们穷人在旧社会连猪狗都不如,更不用说读书识字了。是共产党让我们翻身做主人,才有机会进学堂。我的生命是党给的,不是共产党的帮助,十五岁的我就不可能进学堂读书识字;我的知识也是党给的,我要报答党的恩情,报效祖国,把我的一生献给党和祖国的教育事业,要让所有读不起书的贫下中农子弟都能上学读书……”
包袱校长
在共产党的无限关怀,四叔覃遵众的无偿资助下,一九六二年七月,二十四岁的覃东荣读完了高中。
那年暑假,覃东荣白天干农活,晚上点上煤油灯或枞膏油读《毛泽东选集》。暑假后期的八月中旬,覃东荣听说雷锋因公逝世,他流泪了,这样的好人怎么说没就没了呢?他为英年早逝的雷锋感到惋惜!他和雷锋一样,都是穷苦农民的儿子,都是在共产党的关怀下,才有机会走进学堂读书识字的穷人。他虽年长雷锋两岁,但他非常崇拜雷锋,雷锋的事迹深深影响着他,他立志要像雷锋那样多做好事,将雷锋的事迹精神世代传递下去。
半个月后,覃东荣终于实现当老师的初心梦想。大庸县教育科委派他到枫香岗公社青鱼潭大队筹建青鱼潭小学。
经过负责人覃东荣两年的精心管理,青鱼潭小学异军突起,成为大庸县教育系统先进单位。他自己因成绩突出,思想积极进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评为“大庸县五好青年”“湘西自治州最受尊敬的人”。
一九六四年秋季,大庸县教育科调他到家乡教字垭公社七家坪小学任校长。在开学典礼会上,覃东荣深情地说:“老师们,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自己的教室,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刚解放不久,还很穷。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党和政府会为我们新修教室的。我们这所学校是社会主义学校,不是有钱有势人的学校。她是在中国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专门为劳苦大众的子女读书识字,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学校。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共产党、毛主席的期望,永远跟党走,把这所学校办成有特色、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学校!”
当时学校条件艰苦,没有教师办公室,覃东荣让裁缝给他缝了一个灰色大包袱。放学后,他把学生的各科作业和自己的教科书、备课本装在包袱里背回家,在家点上煤油灯或枞膏油备课、批改作业直到深夜,第二天背回学校。
就这样,七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他天天背着几十斤重的大包袱,来校上课,回家备课批改作业。时间长了,他的肩上起了一道深深的痕迹,背偏向一侧变了形。当地学生及家长亲切称他为“包袱校长”。
拐杖校长
一九七二年秋季,覃东荣毛遂自荐到条件最艰苦的兴隆公社甘溪峪小学任校长。第一次来到甘溪峪小学,看到校舍破烂不堪,心里难受,为了学生的安全着想,他立志改变这一状况,为师生建一所舒适安全的教学楼。
随后他打报告,四处寻求资金。他带领崔业英、向绪华、赵如秋、吴国祥、杨贤周、赵兴佳等老师,利用中午、放学后、有月光的夜晚和节假日,在溪里挑沙运岩。
附近的乡亲受到感化,也纷纷加入挑沙运岩的队伍中。这些举动感动了上级领导,几个月后,一栋两层八间砖石结构的教学楼终于竣工。师生们可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全上课了,覃东荣放心了。
覃东荣担任乡村校长的三十一年间,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善政不如善教”。他关爱同事,“有福同享,有苦共当”是多年埋在他心里的一句话。
早在困难时期,覃东荣就具备了关爱他人胜过自己的秉性。甘溪峪小学民办教师赵如秋,每月只有五元津贴。他家人口多,父母年老体弱,疾病缠身,三个弟妹又小,生活过得很艰难,于是他只好每天带煮熟的红薯到学校当正餐。覃东荣看到后,心里不好受,两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四两饭分一半给赵如秋,使他安全度过困难时期,安心教学。
覃东荣不仅关爱同事,更关爱学生。当学生遇到危险时,他勇敢地站出来,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
那是一九七三年五月十日,晌午老天变脸,乌云翻滚,瓢泼似的暴雨倾盆而下。五个小时后,山洪暴发。紧挨甘溪峪小学前那条弯曲的小溪,涨了半溪水,似骏马脱缰,蛟龙出海。它震怒了,咆哮着,发出让人惊恐的怒吼。
学校西南方约两百米处的土门潭岩槽,系转移学生的咽喉,潭上唯一可通过的仅一座一尺五寸来宽的独木桥,桥下是黑不见底的洪流。此时,土门潭浊浪排空,呼啸的山洪疯狂“扬威”,大有风雨压来山欲倒的架势。潭下,山流湍急,过桥人若稍有闪失,便会跌入无情的洪水。
突然,六年级学生杨贤金一个踉跄,从独木桥上不慎脚一滑,掉到离桥三丈多高的土门潭中。潭中的水是漩涡水,时令虽值初夏,却冰冷刺骨,四周岩石突兀狰狞。同学们被这一幕吓得呆如木鸡,有的吓哭了。
在前面带队的赵如秋老师大惊,他就一个劲地大声疾呼:“救命哪!救命哪!有人掉到潭里去了,快来人呀!”
断后的覃东荣听到呼救声,飞速跑到独木桥边,俯视桥下的土门潭,只见跌落在潭水中的学生,在波涛汹涌的漩涡中挣扎,渐渐下沉。
救人紧急,刻不容缓!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咚”的一声,覃东荣从三丈多高的独木桥上,奋不顾身和衣跳入洪流滚滚的土门潭中。赵如秋老师和在场的学生,浑身颤抖,大气都不敢出,都替覃校长捏着一把汗。
洪水打着漩涡,泛起汹涌的浪花,覃东荣在土门潭漩涡中旋转。他使尽了浑身的力气,可无论怎样游,都不能游到杨贤金的身边。于是,他咬紧牙关,借助漩涡的力量,拼命向杨贤金靠近,想尽快抓住正在挣扎的学生。几经努力,他总算抓住了杨贤金,心里一阵欢喜,使劲将杨贤金托出水面。
然而,一排惊涛骇浪的洪峰打来,两人又被洪水淹没,冲出土门潭。覃东荣在与汹涌的洪水搏斗中,左腿不幸撞击在乱石上,钻心般疼痛,削弱了他的力量。可他强忍剧痛,一手托着学生,一手拼命向岸边划游。
这时洪水仍在上涨,两人被湍湍激流冲向下游快一百米处,覃东荣已是筋疲力尽。千钧一发之际,赵如秋老师和闻讯赶来的几个会水社员迅速跳下河,合力把两人打救上岸。此时,覃东荣因舍命抢救学生左腿骨折伤势过重,躺在地上,面呈土色;被救学生杨贤金吃了半肚子水,水被倒出后,经过人工呼吸渐渐苏醒,脱离了危险。
杨母闻讯跑来,看到儿子安然无恙,而恩人覃东荣一只脚穿着凉鞋,另一只脚光着平躺在地上,气息奄奄,不禁泪如泉涌。她抱起儿子,跪在覃东荣面前,失声痛哭:“覃校长啊,覃校长,您拼着性命把贤金从洪水中抢救上来,自己却搞成这样,这么大的洪水,谁敢救?您要是被洪水冲走,该如何是好?您一家五口谁来照顾?叫我们如何安心哟?”
后来,杨贤金的父母领着杨贤金来到覃东荣家,要拜覃东荣为干爹。覃东荣说:“学生有危险,抢救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请不要这样,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孩子!”
为了师德,为了抢救落水学生,正值三十六岁盛年的覃东荣左腿留下后遗症沦为终身残疾,但他无怨无悔。从此,他只好以拐杖为伴,当地人民亲切称他为“拐杖校长”。
爱心校长
一九八一年秋季,组织上调覃东荣任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校长。覃东荣上任后,狠抓教职工工作作风,率先垂范,自己因公开会迟到两分钟,不仅自罚两元,还写了检讨;勤俭办校,为节约用电,他在会上规定,学校使用统一瓦数的电灯泡,在灯泡插头和插口之间封上胶布,盖上公章,防止撕毁换灯泡;他顶住各种压力,进行素质教育探讨,实行学生思想品德“六三一” 科学评价体系,首创“立体式德育网络教育”,成立家长委员会,监管学校事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带头自制幻灯片,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开办各学科实验课题班,教学质量十二年来始终名列市区前茅。
由于覃东荣向党组织靠拢的条件已经成熟。一九八五年六月,经中共教字垭镇学区党支部书记熊朝流、老党员吴珍荣介绍,全体党员一致通过,学区党支部正式接收覃东荣为中共预备党员,第二年六月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在教字垭镇全体党员大会上,覃东荣激动地说:“感谢教字垭镇党委、学区党支部、全体党员同志们接纳我成为中共预备党员。今后,我对党绝对忠诚,在师生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师生服务,为群众服务。我要报党恩,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年暑假,县级大庸市教委领导看到“工作狂”的覃东荣,假期都在不计报酬地义务守校、辛勤工作,为对他的身体着想,想给他换份工作,调任某学区主任,可覃东荣却不领这份情。
面对“普九”难题,为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失学,覃东荣拖着残腿拄着拐杖,手脚并用爬遍了所在镇的每一个角落,资助许多贫困学生上学读书。
一九八五年秋季开学不久,覃东荣主持召开第五次入学进度汇报会。他从班主任口中了解到,全校只差五年级伍良平和三年级伍凤华俩兄妹因家庭贫困没来上学。曾饱尝家庭穷困之苦的覃东荣焦急万分,一种责任感驱使着他,让他下决心要帮助这家兄妹俩。
伍良平家住在边远山寨,在一个高山上,距学校很远,道路崎岖难走。伍良平家负债累累,兄妹俩不得不含泪辍学在家。
九月,骄阳仍似火,天气炎热。人们不愿外出,纷纷在家避暑纳凉。覃东荣心里牵挂着失学儿童,不顾身残,拄着拐杖同几名老师头戴草帽去伍良平家劝学。正值中午,滚烫的太阳威猛射人,射得行人睁不开眼。柏油公路上热气逼人,闷热难受,仿佛野火烧烤似的。
一行人走到教字垭大桥上,覃东荣突然重重摔倒在地,拐杖甩出老远。紧跟其后的几名老师不禁一惊,快步上前将他馋扶起来,把拐杖递给他。覃东荣揉了揉左腿,右手拄上拐杖,跺了跺右脚,又要往前走。
老师们劝道:“覃校长,你腿受伤了,我们先送你去医院,再去伍良平家劝学。”
覃东荣右手拄着拐杖使劲往地上戳了戳,站直身子道:“老师们,这是老病,不要紧,我能坚持!”说毕,他拄着拐杖,戴上草帽,一瘸一拐地走在最前面。
在翻过一道山梁时,几名老师看到他手脚并用地爬着,要搀扶着他上坡,他不让,坚持自己往上爬。爬完这道山梁,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一行人翻过几道山梁,走了三个小时终于到了伍良平家。覃东荣拄着拐杖抬头一瞧,只见伍家三间破烂不堪的旧木板房,摇摇欲倒。
知事的伍良平给汗流浃背的覃东荣等老师端来泉水解渴。
覃东荣喝完了水,抹了下嘴,说:“好水,清甜可口啊!良平,来,坐在老师身边,老师问你,为啥兄妹俩没来上学?”
伍良平沉默不语。
覃东荣和蔼地问:“良平,你给老师说实话,你自己想不想读书?”
伍良平低着头,难过地回答:“覃校长,黄会计、李老师等老师来我家几次了。他们都问过我,我想,我天天做梦都想,可家里没钱。”
此时,伍父提着锄头,妹妹伍凤华背着一柴背篓猪草,一前一后走进堂屋。伍父听说覃校长左腿残疾,是手脚并用爬上来的,不由眼眶湿润,牵着女儿伍凤华的手,愧疚地说:“老师们,为了我家的两个孩子,害得你们几次爬了这么远的山路。覃校长,您的腿不方便,却爬到我家,我对不住您啊!”
覃东荣说:“应该的。送子女入学是家长应尽的义务,你家两个孩子已有几天没来上学了,为什么不送他们读书?有什么困难?”
“覃校长,只怪我自己去年砍树不小心伤了腰,现在下不起重力。娃他奶奶身体也不好,时常吃药;哪晓得娃她娘今春却患上重病,为她治病,借光了亲戚,卖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家里现在还欠下一千多元的账。吃的都是亲戚、邻居施舍的,连饭都吃不饱,哪来钱送俩兄妹读书啊?我对不住我的两个娃呀!”说着说着,不禁蹲在地上哭起来。
“伍兄弟,不哭,困难是暂时的。眼下得让孩子先入学,再苦再穷,也不能苦孩子。良平该读五年级了,再等两年小学就要毕业了。他兄妹已缺课几天了,不能再耽误了,后天都来上学!这样吧,俩兄妹的学杂费由我负责!”
此言一出,几个老师不禁打了个冷战,心里一惊,齐哗哗地望向覃东荣。
“那怎么行?听说你三个子女正在读书,老大还读高中,负担也很重,如何负担得起啊!”
“不管负担得起不起,反正孩子不能失学,孩子不能没有文化,有困难慢慢想办法。”
早已感动得泪流满面的伍良平,情不自禁地扑在覃东荣宽大的怀里呜呜哭起来。此时,覃东荣看到伍凤华正在给咳嗽的奶奶捶背,听到内屋伍母轻声痛苦的呻吟声,心里难受,轻拍着伍良平的背,喃喃地说:“孩子,莫哭,擦干眼泪。坚强些,走,跟老师到我家去!”
同去的几名老师又不禁打了个冷战,覃校长家境他们又不是不知道,想不到他竟会作出这样的决定。几名老师都在想,覃校长回家后,怎么给他妻子交代?
第二年正月,覃东荣把伍良平的妹妹伍凤华接到家里,送她读书;秋季开学后,覃东荣又将吕飞跃、吕启银、伍新华、陈霞四名特困学生接到家里,送他们读书,妻子伍友妹含泪接收。
此时,覃东荣自家有三个儿女,加上收留的六个儿童,这一家就有了九个异性 “兄妹”。
许多乡亲来到覃东荣家,看到他家共收留了六个贫困学生,都感慨不已!一个穷困的“半边户”,相亲相邻的彼此了解,都替覃东荣夫妻着急,捏着一把汗。
覃东荣家原只有一间木板房和一间低矮的土砖灶房,收留的六个贫困学生,只能暂居在堂弟覃正模的两间土砖屋里。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教师普遍涨了工资,覃东荣工资由一百二十元涨到了一百八十六元。尽管家庭捉襟见肘,他总是每两周的星期六下午,借钱称几斤猪肉为孩子们改善伙食。吃肉时,他让收留的六个孩子先吃,自家孩子后吃,而在县一中读高中的长子两年吃的是没有什么油水的“跑马油”菜,每晚起夜三四次小便,落下病根,以致自家儿女记恨他偏心!平常说,爱生如子最高尚,覃东荣却做到了爱生胜于子!这种思想境界,当今社会能有几人能做到?
覃东荣用他那“手脚并手爬”的真情,感染了那些实在送不起孩子上学的家长,唤醒了那些厌学不想读书的无知儿童,走进了山村乡亲们的心田。在他爱心的感召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率先在贫困山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当地百姓亲切称他为“爱心校长”。
碓码校长
有人说覃东荣小气,把钱看到骨头缝里面去了。是的,覃东荣的确是这样的人,他勤俭办校,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在学校经费的开支方面,精打细算,不准乱用。
覃东荣在会上规定,上级领导来校检查工作,学校出纳只装根根烟。就餐在学校食堂。招待领导定有标准,食堂管理人员要划算好,学校只出这点钱,买点肉,炒几盘可口的菜;凡是超出这个标准的,超出的部分学校不报销,由食堂管理人员自掏腰包。
招待领导时,覃东荣从不作陪,他要学校其他分管领导作陪(陪吃仅限一人),他始终同老师们一起吃大锅菜。
有一次,上级教育部门两名领导来校检查教学工作。上午听了语文、数学、自然三节课。午饭时,按制度该教导主任覃遵兵陪领导吃饭。
覃遵兵陪同两名领导一走进食堂,两名领导颇感惊奇:食堂南侧紧挨过道的地方摆着一张方桌,桌上摆放着几盘热气腾腾的菜;食堂北侧紧挨灶台的地上摆放着几盘小菜,覃东荣正和十几个老师蹲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着。
两名领导看学校给他们搞特殊化,不忍心,吃不下。其中一个年老的领导说:“覃校长,你带个头,同老师们一起来这里吃吧!”
覃东荣说:“领导们,实在对不起,怠慢你们了!我们学校一是经济困难,二是定有招待制度。我们就不来了,有我们的教导主任陪你们吃是一样的。不要客气,菜不好,饭要吃饱!”
两名领导只吃过半饱,就站起身回办公室,覃遵兵只好跟在后面。
覃东荣说:“老师们,你们有两个月没吃过荤菜了,把没有吃完的肉吃完,改善一下伙食。”
老师们说:“覃校长,你也有几个月没有吃肉了,一起来吃吧!”
覃东荣摆摆手,说:“老师们,你们吃吧,我就不来了。我就吃这个菜,好!”老师们眼眶湿润了。
一九八七年秋季,鉴于覃东荣在教字垭镇联校中的威望,永定区教委任命他兼教字垭镇联校纪检组长。
一九八九年六月的一天,覃东荣随教字垭镇联校三名领导和三名精干老师,来到一所片完小例行每学期第二次教学评估检查。
午饭时,检查组鱼贯而行,刚走进食堂门口,一股浓烈的肉香味扑鼻而来。覃东荣拄着拐杖,看到桌子上炒了一桌比较丰盛的菜,笑逐颜开的脸骤然变成严峻愠怒,像充满猪血的篮球,当即把该校校长叫到一边询问。
“为何对我们检查人员给予特殊招待?”
“没什么,几盘肥肉而已。”
“你们平时是不是这样吃的?”
“不是。”
覃东荣严肃地说:“你们学校财力本来就相当紧张,不要认为我们是领导,就搞特殊,炒这么多好菜干啥?平常吃什么菜就炒什么菜。我身为本联校纪检组长,今天要批评你。希望你们把钱用在刀刃上,把节约下来的钱用在购买教学用具上,多购买幻灯机、录音机、收音机、幻灯片、挂图、小黑板……当然炒了就不能倒掉,我们不饿,你们自己吃吧!”说罢,覃东荣拄着拐杖狠狠地戳了戳地面,气冲冲地回到办公室工作去了。
有一年年底,湖南省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专家组成的一行十几人检查团,来校进行教育目标管理检查,评分很高,评定为优秀等次。检查团领导要覃东荣谈谈“创优”感想,覃东荣只说四个字:爱心、责任。
出于礼节,镇党委政府在镇上一家馆子订了两桌招待检查团领导。镇领导要镇联校校长通知覃东荣陪同领导吃饭。覃东荣对镇联校校长说:“我覃东荣从不到馆子里吃饭。我们学校有规定,就餐一律在学校食堂,为何要到馆子里招待!你们不会让我违反制度吧?”镇联校校长没办法,只好如实向镇领导汇报。
镇领导说:“唉!这个覃校长,也真是的,又不要他们学校出一分钱,怎么就那么死板呢?叫他陪上级领导吃餐饭就那么难呀 !”
此后,覃东荣“碓码校长”的绰号在教字垭地区和教育系统传开了。
据不完全统计,覃东荣担任教字垭镇中心完小校长12年间,节假日义务守校、不计报酬加班换算成标准工作日2000多个。老师们多次在会上提出要给予他守校、加班补助,都被他拒绝了。
一九九三年七月二十七日,覃东荣因公负伤住院,叮嘱子女不要忘记替他交党费。一九九六年六月一日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去世时,因担心有学生失学,死不瞑目!家庭欠债近两万元,两件破烂的运动衫竟是他的寿衣!成千上万的师生,群众自发冒雨涌来为他开追悼会,为他送葬……
覃东荣身残志坚,把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贫困山村小学建成了全国先进单位,他生前十五次荣获市(州)、区(县)荣誉称号和奖励。
为报党恩,共产党员覃东荣一生默默兑现了当初“让所有穷人子弟都能上学读书”的初心誓言,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本色。
责编:刘涛
一审:刘涛
二审:陈惠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