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手记|师生如兄弟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0-14 10:57:42

衡阳市第十五中学校长 肖茂哲

1991年,我从零陵师专毕业,在市直薄弱学校十二中参加工作,刚好20岁,正是对青春有无限热爱、对未来有无数憧憬的时候。

学校远离市区,的确很薄弱。校舍是清一色的平房,运动场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飞溅,厕所是老土的旱厕,有学生住校却没有正规的食堂。全校3个年级6个班,学生200多,大部分来自农村;教工40多人,年轻的都不安心。当丰满的理想遭遇骨感的现实,内心渐生迷惘。好在自己也出身农村干过农活,艰苦的环境并没有使我退缩;而初出茅庐、年轻气盛,更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所以尽管工作条件不如想象,但依然埋头苦干。学校领导很看重我,第一次安排我的工作,就让我接手初二年级的一个薄弱班。当时的学生基本上是十四、五岁,比我的弟弟小一点。因而我和他们名义上虽是师生,年龄上只是兄弟,随着交往的加深,彼此情感上亦如兄弟。

那时候日子很慢,生活很简单,我就全天候守着学生。早上教他们唱歌,革命歌曲、流行歌曲,什么好听教什么。每天7:30,我班的教室准时歌声嘹亮,音乐飘出窗外,惹得其他班级心里痒痒。我把歌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在本子里,不知现在他们是否还珍藏着那泛黄的歌本。久而久之,学生就爱上了唱歌,第一次参加学校庆元旦歌咏比赛,竟获得了第一名。那年元旦,大雪及膝,可比赛的热情和得胜的欢乐,足以融化深冬的寒冷。到初三时,班里的肖彤华和罗祥玲的对唱嗨翻了全场。

中午我带他们读报、朗诵,教室里书声琅琅。以至于国家大事,他们小小年纪全都知道。青葱的岁月里,我自己最喜欢徐志摩、席慕蓉和汪国真的诗歌,还有冰心的散文。《再别康桥》《无怨的青春》《走向远方》和《笑》等诗文也成了他们的挚爱。初二上学期学校举行朗诵比赛,我班又夺得了第一名。至今我还能清晰地记起王言同学朗诵《笑》时的温婉模样。

晚上,学生上自习,我就在办公室钻研教材教法。并不时蹑手蹑脚到教室窗外查看他们的学习纪律,就像警察抓小偷一样的,而他们也最怕我的神出鬼没。后来师生聚会时,他们说,当脑袋被敲了才发现我已到他们的身边,因为根本就没听到我的脚步声。哎!现在想起来都好笑。初三时,当别的班级晚上放学后,我又义务为他们加一节晚自习,学生睡觉后还去查寝。就这样陪伴了他们一年。

犹记得1992年的初春,乍暖还寒。闻说雨母山好玩,我和班上的男生在一个星期天带点干粮,骑上单车,兴冲冲前往。一路上争先恐后,你追我赶,骑得热气腾腾,全不在乎路的好坏远近。在山上攀爬唱歌照相捉迷藏,大半天忘了饥饿、忘了身份,只有笑声荡漾在山谷,喊声飘扬在山顶。回来后就在我的房子里煮饭吃,不知他们从哪里竟搞来一只鸡,许是饿了,大伙吃得津津有味。

也记得那个调皮鬼王剑英,读书资质不错,但有点桀骜不驯,家长和一般的老师根本喊不听。有一次打篮球,他的脚扭伤了,我知道后,买来一瓶红花油,给他揉了一节课。我屋里所有的藏书也对他开放。就这样一次次、一天天,感染他、感化他。

想起那时,初为人师,一来想出成绩,二来精力旺盛,三来也确实把他们就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所以全然不顾严寒酷暑、白天黑夜,反正有使不完的干劲、倾不尽的热情,只想凭己之力,助他们考上好学校。他们大多来自周围的农村,条件很差,有的比我读初中时家里还苦,冬天都是穿条单裤。为了御寒,我带他们跑步,帮他们烧热水、烘鞋垫。对首届学生,情感上的确觉得很亲,内心里的确看得很重。那年我准备学唱歌,都交了钱报了名,后来考虑到晚上去市区学习要花很多时间,怕耽误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最终选择了放弃。

守得云开见月明。1993年,学生离校,也真的很争气。37人全部顺利毕业,其中10人考上中专和省重点高中,语文人平均92.7分,跟重点中学市一中成绩接近。在这一炮打响后,学校的招生状况大为改观,渐渐地有400多名学生了。

时光倏忽而逝,那段艰苦的岁月连同奋斗的青春,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令我怀想。亲近学生、关爱学生也成为我30年教育之旅永恒的主题,而那份宛如兄弟的师生情谊,更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伴着今天灿烂的阳光,馨香弥漫。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