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小学版|田汉,英雄怀汉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8-01 17:02:59

1911年4月8日,黄兴在广州率领100多位志士组成敢死队,向驻有2万多清兵把守的两广总督府进攻,史称广州起义。消息传来,湖南省城长沙的广大学生和市民,纷纷走上街头游行集会声援。其中长沙选升高等小学堂的4个学生伢子,当即决定从“英雄怀汉”中各取一字改名,以纪念起义中英勇牺牲的英雄好汉。

他们中最小的一个学生伢子,取了“汉”字,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

小学霸,勤学习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3月12日出生于长沙县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在舅舅易梅臣的建议下,田汉进入学堂读书。

田家塅当时有几个蒙馆学堂,选哪一个,让母亲易克勤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她选了王益谦先生执教的学堂。王先生脾气古怪,教书却非常认真严厉,学童中只有田汉没挨过打。原来,不管晴雨,田汉从不迟到缺课,功课认真,课文也背得滚瓜烂熟。

1年后,王先生执教的学堂停办,母亲想将他转学到乡绅杨怀周的家塾。入学考试时,杨怀周请一位王姓先生出题。王先生指着远处的河湾,出了一句上联:“二河两岸双江口”(田家塅在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又有双江口之名),要求田汉对出下联。只见田汉沉思了一会,脆生生地回答:“单人独马一杆枪。”“好!”王先生和杨怀周拍掌叫好,当即收下了田汉。

一天,长沙师范学校校长徐特立先生来乡间巡学,王先生特意推出得意弟子田汉。徐特立考察了田汉的学业后,十分欣喜,当即表态:“以后让这个伢子到我办的长沙师范来读书!”

爱看戏,悟人生

20世纪初的中国乡村,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是看戏。田汉从小就对民间皮影戏和木老壳戏着迷,后来更对京剧、湘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小喜欢模仿戏中人物,能把看到的戏,活灵活现地表演给弟弟看。

田家贫穷,无可读之物,母亲知道对面山上仙姑庙里的王道人喜欢读书并藏书不少,于是建议田汉平日上山打柴时,多打一些送去。时间久了,田汉与王道人熟悉起来。当王道人得知田汉小小年纪却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他爱看的《绿野仙踪》类书籍时,十分高兴,当即将书借给了田汉。不出两天,田汉上山还书。王道人惊讶他看得如此之快,当即点了书中几个人物和故事考问田汉。哪知田汉一一答出,还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王道人十分惊奇,从此敞开山门,让田汉借阅自己的所有藏书。这段时间的阅读,丰富了田汉的精神世界,使他体验和认识到各种不同的人生,为他后来的戏剧欣赏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母亲有个朋友,叫梁三夫人,对《西厢记》情有独钟,可在乡下,她只有个年龄才11岁的知音。而且,这个小知音对《西厢记》的欣赏和理解似乎已经超越了她。原来,田汉每次看戏时总会思索戏台上的一幅对联:“不大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寻常人物,能文能武能鬼神。”舞台真神奇,戏里有人生,田汉对舞台和戏剧有了超出年龄的感受和认识。

怀激情,想从军

1909年,田汉考入长沙选升高等小学堂学习。1910年3月,长沙粮荒,奸商污吏相互勾结,乘机囤积居奇,造成粮价飞涨,市民生存无望,激起“抢米风潮”。田汉耳闻目睹,悲愤不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3岁的田汉想起1年前在广州牺牲的那些英雄好汉,立刻“以必死的决心”参加了学生军。

他瞒着母亲,日夜操练,恨不得立刻前往汉阳前线与敌人血战。开拔前检阅的那一天,他穿着学生军服、皮鞋、绑腿,精神抖擞,忽然,他看见了母亲、看见了舅舅易梅臣、看见了舅舅的同志林伯渠、程潜……

他们来到田汉跟前,母亲兴奋地对他说:“孩子,我本来是来给你壮行的,但……”母亲说着,把脸转向了舅舅。舅舅接过话说:“清帝退位了,共和成功了,你们还是去读书吧!”

学生军欢呼起来。那一刻,田汉满怀激情,他决心发奋读书,改编旧戏剧,唱响新旋律,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个没有皇帝的新时代!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