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小手创未来③|稻田里的科技小分队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8-11 10:24:13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黄帝子

“大家好,我们种植的试验水稻,行株距为50×30厘米。为什么这么稀植呢?是因为在稻田里套养了田螺、鱼儿、泥鳅、黄鳝等。那么,稻子与水生动物均能获得高产吗?能!真是太神奇啦,你瞧,稻田里鱼儿在游,田螺还浮出水面晒太阳哩!”

炎炎夏日,邵阳市隆回县雨山完全小学科技组的学生们毫不畏惧太阳的威力,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来到阮乐村的稻田里。他们这是在干什么呢?黄雅婷、易婷婷、肖佳羽、黄立果、范文智兄弟等科技组的学生自豪地告诉围观群众,这是他们的稻田养螺试验,他们要运用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生物科学知识,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师生们撸起袖子,挽起裤腿,忙得不亦乐乎。一边体验劳动,一边测量数据,还不时向围观的百姓介绍着——水稻稀植,光照充分,吸收鱼螺的排泄物,免施肥料,分蘖多,苗秆粗壮;饲养的动物则啃食害虫,可免施农药;这样,即可生产绿色无公害水稻,还能养殖水生动物。

水稻·田螺·鱼儿共生小环境研究

目前,农民还是沿袭常规水稻密植方式种植三系稻,认为高产稳产。但我们看到稻田边沿的禾苗长势粗壮,结实丰满,便想利用三系稻分蘖能力强的优势,探究其种植上的最佳株行距,即稀植法,实行科学管理,采取配套措施,做到节省种子,减少劳力,免施化肥农药,争取产量再上新台阶。

我们听祖辈和老教师说,他们儿时种田时,水稻田里共生着好多野生螺、泥鳅、鱼儿,一幅和谐的画面。于是,我们科技组的同学灵感顿生,在老师、家长的辅导下,种植水稻时,大胆尝试对杂交水稻稀植环境、地理环境、水体环境进行研究,在相对封闭的水田里,套养田螺、泥鳅、鱼儿。

试验证明,稻田是田螺适合的生长环境,稻螺种养结合,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生态效益。首先,田螺爬行与钻泥活动为水稻根系松土和透气,增加根部营养物质交换,田螺摄食有机碎屑、饵料后,排出粪便给水稻田提供肥料,有利于水稻生长;其次,水稻又为田螺提供攀爬、遮荫和栖息环境;此外,田螺养殖可以让水稻种植实现不用化肥、不施农药,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稻田综合收益,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这样,种养出来的大米、田螺,均为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满足了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的需求。

在试验中我们还发现,种养前期一定要及时并彻底清除稻田里的福寿螺,否则,福寿螺极易泛滥成灾。稻螺综合种养中,如何防止福寿螺入侵、泛滥,技术上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通过对三系稻的地理与水体环境、稀植栽培与套养螺鱼试验,我们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学到了农业生产技术,也拓展了思维,大胆创新,打破了多年的密植栽培模式,探究出了分蘖与生长空间、气候、肥水的关系。

我们虚心向专家、老农、老师学习,与同学交流合作,敢于向传统方法挑战,善于分析实验材料的特性,仔细观察其种养过程中细微的变化,并开动脑筋思考,培养了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我们一边试验探究,一边观测记录,将阶段性成果写成研究论文并发表。

今后,我们还要多动脑、勤动手,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勇于实践,创造出更好的科技作品,为建设美丽乡村作出新贡献。

(口述/黄雅婷 肖佳羽 易婷婷 指导老师 王双进 肖渝圣)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