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跃十年,阅精彩⑱:一场名为成长的双向奔赴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8-13 10:50:26


文/ 姚瑶 新湖南·湘学频道总监

在《放学后》中学生刊,我写过一个专栏,名叫《致青春》。每月一期,这份“作业”曾伴随我三年有余。

那时,编辑部经常收到孩子们的邮件,包含了中学生生活世界中很多可能遭遇的困境,如人际关系紧张、学业成绩焦虑、两性情感困惑、亲子沟通障碍、自我认同危机等,每一次回信,编辑记者们都谨慎小心,期待答复能对写信来的孩子有所启发。

有一次到一所学校采访,老师带领着科技达人、奥数冠军、小学霸与我们见面,其他孩子一开始兴奋地围在我们身边,可慢慢地,他们的眼神就黯淡了下来,因为受不到关注,小脸蛋上写满了失望。一个孩子悄悄问我:“记者姐姐,我没有什么特别厉害的地方,是不是因为我太平凡了,我的故事也不会有人想听呢?”

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望着眼前眼神闪烁的孩子,我仿佛看到青春期那个敏感又自卑的自己。

是的,我的青春也是在迷茫中度过的。我曾因为自己不够出色、合群而焦虑;曾因为别人一句无心的话感到羞愧不已,仿佛世界坍塌。所以我懂得在那么一个阶段,青春内心的隐痛,那些在成人世界微不足道的小事,于彼时彼地的经历者那里有如泰山压顶。

回到家后,我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成了文章《平凡亦美好》。我想告诉那个孩子,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光芒万丈,即使在小小的、不起眼的角落,也可以让人生开出一朵灿烂的花。后来,这个孩子看到文章,给我写了长长的一封信,感谢我能够记得他,并把他的话记在了心里。他说,如今的他知道了平凡并不意味着失败,能够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的人,反而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这是《致青春》专栏的开始,也是在《放学后》,我们编辑记者与小读者们无数次心灵交汇的一瞬。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曾多次拜读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美学家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温暖情怀和明澈智慧,令我受益匪浅。我不是生活的智者,许多人眼里的“理所当然”,于我而言总是“后知后觉”,需要费上很长时间、很大代价去慢慢琢磨。因此,在写《致青春》时,我从不敢以“导师”自居,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诚意,洞察孩子们的境遇,与他们一道直面人生中哪怕最琐细的难处。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事理和情理,我亦时时对自己加以提醒,避免受困于自我设置的樊篱之中。

回顾十年路,我与读者共同成长,共同走向灿烂的未来,这就是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双向奔赴。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