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27 08:57:02
1988年5月10日夜,一位慈祥的老人因病在北京的寓所去世。消息传到海外,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著文说:“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沈从文。

虎耳草和小九妹
1902年12月28日,沈从文出生在湖南湘西凤凰。他的父亲沈宗嗣曾是大沽口炮台副将,抗击过八国联军。母亲黄素英出生于书香门第,沈从文兄弟姐妹的启蒙教育,就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完成。
虎耳草是湘西一种四处可见的植物,既可药用又可观赏。它的叶子厚实、圆润,像老虎的耳朵,一年四季常绿。沈从文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识百草,其中虎耳草讲得最多,说它不择土质,哪怕是最贫瘠的山崖,也能生长很好。
一次,沈从文打架输了,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头上还冒了一个包。母亲二话不说,扯来一把虎耳草,捣碎取汁,抹在他身上和头上。不一会,沈从文不痛了,头上的包也消了。原来虎耳草有镇痛、消炎、杀菌的作用,对于成长中的男孩来说,简直是疗伤去痛的生命草。
10岁那年,沈从文排行第九的妹妹出生了。九妹很乖、很好看,是全家人的心肝宝贝。九妹1岁半时,从军在外的父亲回家省亲,见沈从文逃学、打架,勃然大怒,操起篾条抽了下去,顿时,沈从文的屁股皮开肉绽。九妹嚎啕大哭,跑到愤怒的父亲前,抬起小手护住哥哥。
后来,虎耳草和小九妹经常出现在沈从文的笔下,成了最美好的象征。
大书与小书
沈从文聪明,记忆力好,6岁上私塾前,已将传统蒙学课文里的字认了个遍。无须用功就能考好,淘气的他逐渐上课不听讲,还时不时逃课。
乡下孩子,野性十足,最爱爬树掏鸟窝,下河游泳。要是碰上演木脑壳戏,他们还会自演一番。沈从文看得多,戏文倒背如流,他总是演孙悟空,领着一群猴子同学大闹天宫。
见的“世面”多了,沈从文知道的事情也多了起来。他认识并能说出30余种树木的名称,能上山采10多种草药,可以辨别各种禾苗,甚至能轻易分辨死蛇和腐草的气味。
所有人都对沈从文的逃学行为深恶痛绝,只有后来的国文老师田名瑜看重他的逃学经历,认为引导得好,将会作用他的一生。他提醒沈从文要读好大小两本书。大书,即社会;小书,则课堂。大书与小书,不能错了顺序。
他问沈从文,屈原为什么能在流放中写成《楚辞》?是因为屈原在年少时,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有关天文、地理、历法、农业、文学和艺术方面的著作,掌握了渊博的知识。这是基础,而这些只能从小书中读到获得;而流放中的经历,则是他读大书的过程,有这个过程,才有《楚辞》。所以,人之读书,大书小书不可缺一,须先读好课堂小书,才能读好社会大书。
大树向阳生
沈从文13岁那年,进入凤凰县文昌阁小学读书。那时候,他还不懂得大书与小书的道理,不但像从前那样逃学,还爱在背后给老师起绰号。有一天,他又逃学去看木脑壳戏,一看一整天,把书包都丢了
第二天,他硬着头皮去上学,刚进校园,就碰到了级任老师毛先生。毛先生大声责问他为什么逃学。沈从文老实回答:“看戏去了。”毛先生见他还理直气壮,罚他跪在操坪上的楠木树下,狠狠地批评道:“勤有功,戏无益!你、你、你……你看这树,都是向上长、向阳生,而你却在树底下变矮,高人不做做矮人。你太不争气、太不自尊!”毛先生恨铁不成钢,气得发抖。但他的这番话,却触动了沈从文顽劣的心。
1982年5月,年满80岁的沈从文回到了故乡,他特意来到文昌阁小学,来到当年那棵楠木树下。在树下,他沉思良久:是老师给了他教育,大树给了他感悟,母校给了他人生。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