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29 10:08:58
193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蓄谋已久的河北事件,开始侵占华北。国民党当局仍顽固执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疯狂镇压抗日民众,还抓捕了正在创作抗日电影《风云儿女》的田汉。上海一批爱国文艺青年继续田汉的创作,并秘密拍摄。一位女明星在得知片中主角阿凤无人敢演时,自告奋勇接演了这一角色。她就是当时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王人美。

改名不改志
1914年11月8日,王人美出生在湖南长沙。她的父亲王正枢任教于省立第一师范,是湖南有名的教育家;母亲陈氏,知书达礼,温和贤惠;王人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昵称“细细”。
王人美5岁时,母亲突然去世。每当思念母亲,她就会唱起母亲教她的歌谣,久而久之,她把唱歌当成了怀念母亲的方式。1926年春,她从省立女子师范附小毕业,考上本校师范部继续学习。不料这年年底,父亲又不幸去世。12岁的她和三哥王人艺,被二哥接到了上海。
王人美考上了黎锦晖创办的歌舞学校——上海美美女校;王人艺则因为学习小提琴多年,直接进了乐队,后来成为了聂耳的小提琴老师。
进入学员班,王人美开始系统学习声乐和舞蹈。她基础好,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但与此同时,她有了苦恼——同学们都不大和她交往。
校长黎锦晖知道后,认为主要是她名字的问题。王人美原名“庶熙”,出自《尚书·尧典》“庶绩咸熙”,是希望国家百业振兴之意。名字清雅意远,但不好念,也不好认。而学校其他女生的名字都很普通。黎锦晖建议她改个名字,由“庶熙”改为“人美”。一为破除女孩不入家族辈分的传统旧习(她的哥哥们都是“人”字辈),二为学艺的艺名。王人美有些迟疑。黎锦晖说:“只要你改名不改志,就不会让你父亲失望。”王人美接受了。
时刻准备着
当年的上海美美女校,是一所面向社会办学的歌舞学校,以教、学、演相结合。当时的南洋华侨非常想看民族歌舞,以慰思乡之情,他们盛情邀请黎锦晖组团做为期10个月的巡回演出。黎锦晖就以女校师生为班底,组成中华歌舞团,王人美因人小个头小,被选为伴唱和伴舞。
歌舞团到南洋后,受到华侨的热烈欢迎,演出一场接一场,场场爆满。有一天,主演突然嗓子哑了,急得黎锦晖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王人美自告奋勇:“我在后台配唱,前台对好口型就行了。”
黎锦晖半信半疑,别无他法只好一试。没想到,王人美歌声嘹亮,声情并茂,与前台主演配合得天衣无缝,顺利完成了演出。紧张得满头大汗的黎锦晖一把拉住王人美,激动地问她怎么会唱,又怎么记住了唱词。王人美平静地说:“平日排练和演出,我都会在旁边观摩,然后学着、练着、准备着。”黎锦晖听了,大加赞赏,夸她不愧是聪明、勇敢、有心的湖南妹子!
接演抗日剧
南洋演出让王人美得到了锻炼,在艺术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成为了歌舞团的主演。
1931年,她进入电影行业,主演的第一部电影是《野玫瑰》,演的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小凤。电影剧本创作于“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北之后,拍摄完成于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的炮火之中,是一部宣传爱国的影片。王人美当时17岁,她一炮而红,成为明星。
王人美拍摄的第二部电影是《渔光曲》。为了演好片中人物渔家姑娘小猫,她深入东海渔村,与一个大辫子渔家姑娘生活了一个月。学习摇橹,她摇肿了胳膊,晒黑了身体,她深刻体会了渔民的悲惨生活。电影破纪录连演84天,场场爆满,轰动上海。片中由她原唱的主题曲传唱大江南北,王人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影片。
1935年5月,《风云儿女》开拍,王人美主动接演了片中角色。影片最后,成千上万中华儿女手挽手奔赴抗日战场,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狂飙突起,响彻中国。影片里挽起左右同伴手臂的,正是王人美扮演的阿凤。他们高唱着:“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