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中学版|为美国名人塑像的“中国雷”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7-30 09:46:02

2011年10月16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家广场马丁·路德·金雕像的揭幕庆典上,激动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盛情邀请雕像作者到白宫做客。在白宫二楼会议室,奥巴马夫妇接见了雕塑家,并希望他留在美国发展。然而,这位雕塑家说:“我的家乡是中国湖南长沙,我已在那里深深扎根,离开那里,我的生活和艺术就没有了活力。”这位雕塑家,就是被美国人称之为“中国雷”的雷宜锌。

从小爱画画

1953年11月16日,雷宜锌出生在湖南长沙。其曾祖父是湖南大学首任校长,祖父和父亲都是知识分子,母亲是小学美术老师,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了他最初的艺术启蒙。

雷宜锌是家里的老三,母亲很早就发现,孩子中唯有他对画画有浓厚的兴趣。只要手中有笔,他就会画个不停。小学四年级时,他就成为了学校画黑板报、宣传画和语录墙的小艺术家。他做事特别认真,可以因为画墙报在学校不吃不喝干上一天。

这一年,美国黑人为争取与白人的平等权利,在全美开展了黑人民权运动,数百万黑人举行游行集会。他们遭到了美国白人政府的镇压,领导这场运动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和成千上万的同胞被抓进了监狱。消息传到中国,毛主席立刻声援美国黑人和马丁·路德·金,中国人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游行。10岁的雷宜锌阅读了马丁·路德·金的作品《我有一个梦想》,懵懂中也产生了人生要有一个梦想的念头。

43年后的2006年5月,美国马丁·路德·金雕像基金会从全世界2000多名雕塑家的900多个方案中,选中了雷宜锌的方案。对此,他没有欣喜若狂,而是在回忆中穿越到了1963年与马丁·路德·金结缘的那个夏天,重温儿时初识伟人的震撼。

疯狂学素描

13岁那年,雷宜锌刚升入中学,就遭遇一连串变故:父亲下放,母亲进学习班,哥哥姐姐上山下乡,学校放长假。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意外地得到了一件宝物——俄国素描大师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

契斯恰科夫是世界公认的素描大师,他的理论和实践认为:素描是绘画的基础,是为造型艺术做透视训练。没有素描,就不可能有高度的艺术。这一理论深深打动了雷宜锌。

他买回20几个发饼,烧了一壶水,把自己关在家中,开始废寝忘食地读书,夜以继日地抄写,不知不觉,过去了4天。4天中,他好像听到邻居的敲门声,听到同学喊他出去玩的呼叫声,但那些声音是那么遥远,他完全沉浸在大师的理论之中,感受到一种新生的力量。

从此,雷宜锌在契斯恰科夫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下,日夜苦练素描。他知道,画画是急不得的事情,必须坐下来,静下心,下功夫。他相信,大师也是从普通人开始,一步一步,一天一天练成的。

画画当日记

1970年,雷宜锌高中毕业,他主动把留城的名额给了弟弟,报名下乡。离开长沙前往芷江的那天,他早早就挤上了大卡车。忽然,他听到久违的喊声,是母亲!只见她绕着一台台的卡车,正在寻找着自己。看到他,母亲什么话都没说,塞给他两个温热的包子。雷宜锌鼻子酸了,握着手中的包子,始终舍不得吃。

大卡车开了一整天,终于到达芷江侗族自治县晓坪公社。第二天,雷宜锌就开始了与当地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当年芷江的农村还很艰苦,生活物资也很匮乏,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他们很不适应。雷宜锌与知青们一样,陷入苦闷和看不到希望的迷茫之中。

最先走出困境的是雷宜锌。他没带什么生活用品,却把素描用具全部带到了芷江。他随身携带纸笔,有空就画。广阔的田野、清澈的河水、寂静的山林、朴实的民风,都是他笔下的素材,他把画画当作了日记。

农民的朴实和坚毅,劳动的付出和收获,生活的艰苦和快乐,自然的气息和色彩,都被他一一记录。画得多了、感觉多了,他的画技大长,成了公社乃至全县的名人。他在芷江干了7年,是最后一个回到长沙的知青。

以画画当日记,累积了他的艺术实践,练就了他的写实功力,丰富了他的艺术表现,为他日后成为世界雕塑艺术的“中国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雷宜锌从12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广州美术学院,开启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