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丨邓清柯: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文艺工作系列重要问题

  湖南文联   2022-06-23 16:54:40

文丨邓清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下简称“讲话”),阐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工作肩负的重大使命,回答了事关文艺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反映了我们党对文艺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全面学习把握这些新认识,需要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里着重作十个方面的梳理。

一、关于伟大成就、发展道路、重要地位

对党的百年文艺工作的伟大成就、发展道路、重要地位进行阐述,是讲话的一大亮点。所谓伟大成就,是指讲话首先鲜明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然后用“四个激励”概括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即“一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四个激励”的新提法非常精准,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高度吻合,呼应了党百年奋斗四个历史时期取得的四个伟大成就,表明文艺成就既是党的四个伟大成就的组成部分又是其有力保证,反映党的文艺工作坚持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同向同行、与时代同步伐的宝贵品格,彰显了文艺工作始终以促进民族复兴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所谓发展道路,是指讲话强调:“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是党首次提出来的一条坚持科学理论指导、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文化传承、彰显人民特征的文艺发展正确道路,是党的百年文艺工作的实践结晶和经验总结。所谓重要地位,是指讲话再次重申“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令人倍感振奋。三者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百年文艺成就的取得,关键在于走出了文艺发展道路,为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文艺发展道路的创立,本身是一条根本性的文艺发展成就。文艺发展成就又为文艺重要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充分的实践依据。正确处理三者辩证关系,对于科学总结党的文艺工作百年成就和历史经验,走好新征程上文艺赶考之路,具有重要启迪。

二、关于任务要求、目标要求、使命要求

讲话鲜明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非常全面,其中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任务要求,即“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这三个“新”涉及当前文艺工作中三个极为重要的核心问题,把立志、从艺和做人有机统一起来了,是对总书记曾经强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界在正本清源上展示了新担当,今后主要任务是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二是目标要求,即“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两个“新”作为人民日报新闻的通栏标题,明确了文艺发展的目标指向,表明文艺新气象是铸就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三是使命要求,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沪宁同志表示,迈入新时代新征程,更加需要文艺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这三个“力”标注了文艺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全局工作中所要肩负的历史使命、所要发挥的重要作用。三者是逐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关系,表明实现任务是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是担负使命的保证。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有利于帮助文艺工作者明确工作重心、努力方向和自身使命,弄清自己要“做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肩负什么责任”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关于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天下情怀

讲话饱含真情,充满深情,富于激情,具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天下情怀。家国情怀是指,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这与总书记勉励文艺工作者“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文艺家之所以能称为“家”,说明其艺术上有成就、“到家”了,但要成为真正的“大家”,必须心系“国之大者”,彰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文坛艺苑中虽不乏书写“小清新”的作品,但真正能成为经典、传之久远的大作品,一定有家国情怀的支撑。人民情怀是指,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把人民性作为文艺发展道路的根本属性,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倾情投入,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讲话提到“人民”60多次,其中最鲜明、最深厚、最炽热的情怀就是人民情怀。天下情怀是指,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文艺工作者要有信心和抱负,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立足中国大地,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论述中第一次作为一个重大问题、专门用一个章节来阐述,反映了文艺工作者要胸怀“两个大局”的新要求。家国情怀是人民情怀的重要前提,人民情怀是家国情怀的本质体现,天下情怀是家国情怀和人民情怀的延伸拓展,三者有机统一。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帮助文艺工作者摆正“家”与“国”、艺术与人民、中国与世界的位置,进一步高扬爱国主义的精神旗帜,坚守社会主义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根本立场,发挥文艺在讲好中国故事上的独特优势的客观需要。

四、关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是讲话提出的一个视野十分开阔、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的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命题,也是一个极具创新意义的新观点。对文艺工作者来说,树立大历史观,从纵向看,就要牢牢把握“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的新要求。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历史上几千年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首次在我们这一代手中整体性消除,这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文艺工作者就要自觉做“千年等一回”的重大历史时刻的见证者。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顽强奋斗,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史剧。这“三个伟大”的历史实践就为文艺工作提供了无穷的矿藏。树立大历史观,从横向看,就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时代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启的,新征程是从2021年开启的,二者时间既有不同,又大都重叠。确立这一历史方位,表明我们要把文艺工作放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一更大历史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在服务大局中争取更大作为。树立大时代观,一要充分认识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抓住“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机遇。二要深刻理解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牢牢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主题,当然也是文艺工作的主题。三要紧跟时代步伐,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四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彼此依存、相互转化。历史是过去的时代,时代是将来的历史。历史方位包含时代定位,时代主题包括历史使命。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对于我们树立“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的宽广视野,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增强文艺创作的历史厚重和时代高度,十分重要。

五、关于历史史诗、人民史诗、文艺史诗

“史诗”是讲话中出现的令人兴奋的关键词。综合分析,总书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史诗”:一是历史史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部史诗是壮丽的民族复兴史诗,也是千年历史中最恢宏的百年历史史诗。二是人民史诗。文艺工作者要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这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人民史诗这一有生气、接地气、显大气的新概念,而且对什么是人民史诗作生动形象的概括。三是文艺史诗。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面对当代中国史诗般的变化,我们一定要树立雄心壮志,努力写出新时代的新史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说明历史史诗本质是人民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表明人民史诗又是文艺史诗的源泉和土壤。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对于帮助文艺工作者聚焦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校对服务人民的文艺方向,坚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在表现历史史诗和人民史诗中创造文艺史诗,很有裨益。

六、关于人民生活观、人民主角观

讲话在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观点新观念。在人民生活观上,讲话提出了“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的金句子,阐明了生活与人民的辩证关系。人民是生活的主体,生活由人民创造。如果说人民是文艺的“母亲”,那么生活就是文艺的“母乳”。文艺的婴儿靠人民“母亲”生育,靠生活“母乳”养大。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讲话提出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的论断,强调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在人民主角观上,讲话强调,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这说明文艺工作者要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来描写好人民主角。同时,讲话提出,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这“三实三不能”震聋发聩,为文艺描写人民主角时划定了界线、底线和红线。人民生活观着眼于为文艺搭建广阔的表演舞台,人民主角观着眼于为文艺望造生动的表演角色。只有正确处二者关系,文艺工作者才能洞悉生活本质,塑造经典形象,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

七、关于创作是中心环节、作品是立身之本、质量是生命线

讲话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开拓文艺新境界,就要把握创作、作品和质量的关系。首先,要把创作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文联、作协要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其次,要把作品作为作家艺术家的立身之本。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没有作品,难以立身;没有佳作,无以成“家”。大师大家都是因为有大作品才成其大名,名人名家都是因为杰作才成其美名。再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内容选材要严、思想开掘要深、艺术创造要精,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也就是通过“三要”,增强“三量”,即精神能量、文化含量和艺术力量。要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这四句话从时代使命、人民需要、审美价值、艺术风格等不同方面诠释了什么是优秀作品。总之,优秀文艺作品必然是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有机统一的结果。正所谓“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同时,“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这些金句表明,优秀作品既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又要把“至善”摆在“至美”的优先位置。文艺家要有创作,创作要有作品,作品要有质量,这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步步深入的关系。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无疑有助于文艺工作者勇于创造、精益求精,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推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

八、关于文化传承、科技发展、文艺创新

讲话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坚持守正创新的明确要求。在为什么要创新的问题上,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作家柳青说,“一个写作者,当他完全摆脱模仿的时候,他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作家”,“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写法”。在怎么创新的问题上,强调要处理两个关系:一是文化传承与文艺创新的关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这告诉我们,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二是科技创新与文艺创新的关系。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这告诉我们,要把握科技、艺术、生活的内在联系,在推动文艺形式创新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忘记内容为王的道理。科技为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化与科技越来越走上融合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文化传承、科技发展与文艺创新的关系,就能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把守正道作为开新局的前提,明确创新的方向,既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要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迈向更加广阔的文艺天地。

九、关于社会形象、行业风气、文艺生态

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是讲话的突出亮点。弘扬正道,从文艺家个人来看,就要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弘扬正道,从文艺界这个行业来看,就要营造自尊自爱、互学互鉴、天朗气清的行业风气。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品行不端,人民不会接受,时代也不会接受!不自重就得不到尊重!要弘扬行风艺德,对正能量要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要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弘扬正道,从社会环境来看,就要建设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这“四要四不”和“五靠”针砭时弊,极具现实针对性,深刻表明低格调的搞笑、无底线的放纵、博眼球的娱乐、不知止的欲望,对文艺有百害而无一利,对良好文艺生态的形成具有破坏性影响。事实证明,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正确处理个人形象、行业风气与社会生态的关系,对于引导文艺工作者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一生的功课,具有重要作用。

十、关于文艺自信、文化自信、文明形态自信

讲话一个宝贵精神品格,就是贯穿了强烈的文艺自信、文化自信、文明形态自信。从文艺自信看,提出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要坚定这个自信!这个自信就是文艺自信。提出让当代中国文学家、艺术家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让中国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这个自信就是文艺人才自信。从文化自信看,强调我们走的是一条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文艺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自信就包含文化自信。强调我们创造几千年历史上的恢宏史诗,一个重要方面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个历史自信就有文化自信的基因。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彰显了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文化自信。从文明形态自信看,强调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意志,以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力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是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条与西方物质主义澎胀不同、我们高度重视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大幅提高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彰显了人类文明形态自信。文艺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组成部分,文化自信又是文明形态自信的重要内容。讲话指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仗剑远游时写下的诗句,那时他感受着盛唐的蓬勃气象,胸中鼓荡着凌云壮志。今天,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未来无限广大。”面对新时代的盛大气象,我们一定要要满怀豪情,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篇章。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

责编:周听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