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伢子妹子·小学版|从小不认命的犟妹子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3 09:25:06

长征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壮举。在浩浩荡荡的长征队伍里,有32名女性是从中央根据地开始的征程。其中一个叫刘英的长沙妹子,身高不过1.45米,娇小瘦弱得像个布娃娃。美国作家、记者海伦·斯诺见到她时,完全不敢相信她走完了长征,奇怪她怎么在途中没被大风刮走!

从小努力抗争

1905年10月14日,刘英出生在湖南长沙金井镇上一个封建家庭。她原名郑杰,小名毛妹子,父亲是清末举人,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他为几个儿子请了塾师,在家教四书五经,后来又把他们送进了国民学校,这让刘英非常羡慕。

哥哥们虽然调皮,但学习很不错,可父亲不满意,经常骂他们不用功,有时还会气得自言自语:“养不教,父之过,父之过……”刘英看了,心想,等她上学,一定不贪玩,刻苦用功,不让父亲生气。可是,她都9岁了,父亲还没有送她去读书的意思。刘英耐不住了,拉上母亲,去找父亲要求上学。

没想到,父亲一口拒绝了她:“妹子,读什么书啰!”刘英求助似的望向母亲,母亲却什么也不敢争取。父亲接着发话:“你今后跟你娘学好女红,像你姐那样就行了!”刘英嘴巴一扁,脚一跺,说:“不!妹子为什么不能读书?我要,我偏要!”说着冲出了房门。

母亲跟出来拉住刘英,劝慰:“这就是命!”刘英叫了起来:“不,我就不认这个命,我一定要读书!”她冲着父亲的房间说:“我绝不做姐姐,也决不学妈妈!”

姐姐比刘英大6岁,上过两年女校,现在在家学女红。母亲也知书达礼,她内心并不反对刘英读书自立的要求。母亲和姐姐的支持,给了刘英继续抗争的勇气。

机会来之不易

刘英的弟弟满7岁时,父亲开始为他上学伤神。学校离家较远,路上有好多河沟和粪坑,弟弟要是贪玩,掉进去可不得了。刘英知道后,眼珠一动,提出由她陪送弟弟读书,保证不会出事。母亲也在一旁帮腔,父亲终于同意了。

刘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陪读听课,总是全神贯注;做作业更是认认真真,如同考试。可惜,只有初小才设陪读,3年时间,她求知若渴,却不能更进一步。

14岁那年,刘英家搬进长沙城。城里没有陪读,父亲不让她再上学。她想:“父亲不提供学费,那我就考不收学费的衡粹女校!”衡粹女校是职业学校,文化课程太浅,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望。读了半年后,她又偷偷考上了不收学费的女一师附小高小,根据考试成绩,被编入了五年级。

刘英认为父亲不会反对,但她想错了。父亲认为她总是背着自己考这里考那里,触犯了他的尊严,大发脾气,不但不同意她去读附小,还不准她再出家门。

刘英气愤委屈至极,整天不吃不喝不睡,大有不让读书,宁愿去死的势头。

坚持就有可能

刘英的抗争让母亲心疼极了,这本来是好事,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她找来亲戚做刘英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亲戚说:“毛妹子不简单,你们一没送她上学,二没用心教她,她却能考取女一师附小,这是给我们书香门第长面子的事啊!看看,城里达官贵人的女孩,哪个不想进女一师?但她们考不上,有权有势也没用啊!”

这番话让父亲动了心,何况,他拿这个倔犟的妹子也没办法,于是,他走到刘英的房门前,撂下一句:“你就去读跑学吧!”

跑学,就是走读,不住校,可省住宿和伙食费。刘英一听,满口答应。她终于凭着自己不认命的精神,争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时的女一师附小,在长沙城东南,而她家住城北,往返一趟10公里。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就会影响下午上课。为了保证功课,刘英决定不吃午饭,用读书来对付饥饿。15岁正是身体发育的时候,刘英却天天喝凉水充饥,饿得吐苦水。这段经历,让她的身高永远定格在了1.45米;这段经历,也磨炼出了她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

若干年后,正是这种不认命、不怕苦的性格,这种钢铁一般坚韧的精神,支撑她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