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3 09:31:19
上世纪90年代,一位90多岁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口述了大量党史资料,由于特殊的身份和惊人的记忆,她被誉为党史的“活辞典”。这不是她第一次发挥超强记忆力,年轻时,她就曾两次用背记的方法,从莫斯科和共产国际带回两套密码的编程方法和基本电码。
她身高仅1.45米,高不过今天的小学生,可她却用双脚全程走完了长征,她就是长沙妹子刘英。

吃得苦的跑学妹子
1905年10月14日,刘英出生在湖南长沙金井镇上一个封建家庭。她原名郑杰,小名毛妹子,父亲是清末举人,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只送儿子上学读书。刘英找到父亲,央求:“弟弟上学途中掉进河沟和粪坑怎么办?我陪送弟弟读书,保证不让他出事!”父亲被这理由打动,终于同意。
刘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陪读听课,总是全神贯注;做作业更是认认真真,如同考试。她利用陪读完成了初小的全部课程,学得比在读生还扎实。14岁那年,她家搬进长沙城。城里没有陪读,父亲不让她再上学。她想:“父亲不提供学费,那我就考不收学费的衡粹女校!”
衡粹女校是职业学校,文化课程太浅,不能满足她的求知欲望。半年后,她又偷偷考上了不收学费的女一师附小高小。这一次,她又遭到了父亲的阻止。她气愤极了,不吃不喝不睡,大有父亲不同意,就宁愿去死的势头。最后父亲妥协,同意她跑学。
那时的女一师附小,在长沙城东南,而她家住城北,往返一趟10公里,如果中午回家吃饭,就会影响下午上课。为了保证功课,刘英决定不吃午饭,用读书来对付饥饿。15岁正是身体发育之时,刘英却天天喝凉水充饥,饿得吐苦水。这段经历,让她的身高永远定格在了1.45米;这段经历,也磨炼出了她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
拉车人带来的感悟
一开始,刘英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人,但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家里,她发现还有比她更苦的人。刘英上学的时代,长沙城里少有汽车,人们出行多用人力车,俗称“黄包车”。刘英经常看到拉着黄包车的人在大街小巷奔跑,一个个破衣烂衫、面黄肌瘦。
拉车人的形象和遭遇,深深刻进了刘英的脑海里。一次,她以《黄包车夫》为题写了一篇作文,受到老师的表扬。老师认为她的写作角度独特,立意深刻,从大家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中,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为什么人是这样的不平等?为什么有人富有人穷有人受苦?老师进一步点评:“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军阀政府的反动造成的,中国急需英雄和有作为的青年来拯救!”
刘英被老师的讲评深深打动,她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读书与救国的关系
刘英在女一师附小读完高小五年级后,听说留法归国的教育家徐特立准备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立刻报名投考。发榜那天, 180名中榜女生名单张贴在了师范门前,刘英的名字排在第五。人群中,她远远地看到一个熟悉的背影,好像父亲。这一次,她再也不用找借口去抗争,一回家,母亲就高兴地把食宿费塞给了她。
跨进女师,刘英首先看到的是操场上的两句话:“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激动的心情尚未平复,她又听到了校长徐特立的讲话:“我们创办女子师范,就是要使有志的女青年和男子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你们是女子,但和男子一样,是大写的‘人’,应该有读书的权利、工作的权利和其他一切权利。如果封建势力不给你们,你们就要去争取、要去奋斗!”听到这番话,刘英不由自主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刘英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师的学习之中,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逐渐有了革命的觉悟。之前,她读书只是为了自立和自我解放;现在,她把读书与救国联系在一起,有了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意义。1924年,19岁的刘英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10月,20岁的刘英担任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党支部书记,成为学生爱国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