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4 09:25:32
1949年9月,湖南长沙乡下一个70多岁的农民,怀揣一张报纸,急匆匆地赶到长沙城,找到军管会,要找他的五伢子。军管会主任是解放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肖劲光,老农告诉他,自己要找的五伢子大名叫许德华,是名共产党员,1928年逃离长沙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老农拿出怀中的报纸,指着一张照片说:“这个人很像我的五伢子!”肖劲光一看,这是一则解放兰州的消息,照片上,解放军第二兵团司令员许光达正在给兰州军民讲话。肖劲光赶紧急电中央军委落实,不久,军委来电,许光达就是五伢子!
“我再也不肚子饿了”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出生在湖南长沙东山镇萝卜冲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从小,许光达就经常饿肚子。
萝卜冲地处浏阳河畔,大人们说,浏阳河水从这里流出50里,就到了湘江。湘江岸边有繁华的长沙城,有历史悠久的岳麓书院……小小的许光达常常跑到河边,望着河水出神,想象着心目中的长沙城。
5岁这年的一天,浏阳河岸边出现很多难民。他们扶老携幼,衣不蔽体,到处乞讨。然而都是穷苦人家,又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能讨到什么呢!许光达看到一个母亲,怀抱着幼小的女儿,女儿有气无力地对妈妈说“饿”。母亲悲伤地看着女儿,泪如雨下,片刻后,翻身投入了浏阳河。
许光达吓得跑回家,一把抱住母亲,浑身颤抖,惊恐地说:“妈妈,我再也不肚子饿了!”比起饥饿,他更怕失去母亲。
浏阳河边这悲惨的一幕,让他记了一辈子,并成为他日后投身革命的重要原因。

“你为什么不进学堂”
许光达6岁时,身边家境好一点的伙伴,纷纷背上书包进学堂读书,而他却只能放牛谋生。每次看到路上的学童,他就会盯着出神。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常常为此而伤心。
离萝卜冲不远的棣塘,是著名教育家邹希鲁先生的家乡。邹先生和同窗好友杨昌济、徐特立致力于教育救国,分别在家乡办学。朗朗的读书声,引得许光达专到学堂附近放牛。牛吃饱了,他便守在学堂的窗下津津有味地听课,一听就是一上午。
这年冬天的一天,一早就下起了大雪,许光达早早喂好牛,然后顶着风雪,又到学堂窗下听课。寒风卷着雪花,扑落在他身上,不一会儿,就浸湿了他单薄的衣衫。他穿着烂鞋,光着脚,却一点都不觉得寒冷,听着室内先生的讲解,他如痴如醉。
时间一点点过去,渐渐的,他全身开始麻木,最后失去知觉,冻晕在雪地上。也不知过了多久,迷糊中,许光达感到口中有一股热流,顺着喉咙流进身体,全身暖和起来。他慢慢睁开眼睛,只见两块圆圆的镜片正对着自己,镜片后面是一双关切慈祥的眼睛。
“好啊,伢子,你醒啦!”许光达看清了、听见了,是教书先生正在给自己喂姜汤,自己身上还裹着先生的棉长衫。先生见他醒了,如释重负,将手中的匙羹递给身旁的女孩,问:“伢子,你这么想读书,为什么不进学堂?”“我家没有钱……”许光达说着,“哇”一声哭了起来。先生流下眼泪,安慰许光达:“伢子莫哭,你如果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我不收你的学费!”
“好好读书,妈就高兴”
母亲听说后喜出望外,牵着许光达向邹先生深深鞠躬。感谢他救了许光达,感谢他免费让许光达进了学堂。
坐进宽敞明亮的教室,近距离听先生讲解,许光达学习的劲头更足了。在邹先生的教育下,他系统地学习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蒙学,聆听了屈原、岳飞、谭嗣同、黄兴等英雄人物的故事。一年后,民国政府全面取消私塾,兴办现代教育,邹希鲁先生受聘于许家园小学和长沙县立第一高级小学,许光达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许家园小学。他是许家祠堂第一个考取新学的学生,学费从此由祠堂和伯父负责。
1919年7月,许光达从许家园小学毕业,考取长沙县立第一高级小学,这让母亲再一次笑容满面。不幸的是,这年的9月,母亲病倒了。这位含辛茹苦一辈子,没有吃过一餐饱饭的母亲,终因无钱医治而病逝。弥留之际,她伸出枯瘦如柴的手,拉着许光达,用最后一口气说:“五伢子,好好读书,妈就……”话未说完,母亲走了。她用最后的笑容告诉许光达:好好读书,妈就高兴!
“好好读书,妈就高兴!”这句话从此成为许光达学习的动力,伴随他一路奋勇前行。后来,许光达投身革命,成为解放军开国大将、装甲兵司令员!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