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6 11:48:26
1982年元月,湖南湘西会同县城,来了几个解放军战士。他们用相机把一座老房子里里外外拍了一遍,又将左邻右舍拍了下来,然后急匆匆赶回北京。原来,这是为了慰藉一位老将军强烈的思乡之情。
病床上,老将军看着一张张照片,脸上有了笑容。忽然,他指着照片上的一个青年说:“这个伢子好像当年的阿陀。”阿陀是老将军家当年的长工,而照片上的青年,正是阿陀的孙子。老将军笑了,好像又回到了当年。
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时任中央军委常委的粟裕。
交长工朋友,学匠心手艺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会同伏龙乡一个地主家庭。他6岁入私塾,系统学习了传统蒙学和四书五经;9岁读国民小学,接受新学。
无论是学龄前,还是读书后,粟裕都喜欢跟家里的长工和乡上的工匠们一起玩耍。他家有两个长工,都是16岁左右的小青年。其中一个叫阿陀,虽然没读过书,还有点结巴,但勤劳忠厚,会做事,会武功,还会讲故事。最神奇的是,他一讲故事就不结巴了。
跟着阿陀,粟裕和工匠、木匠、剃头匠、泥瓦匠、裁缝和店铺伙计交上了朋友。他学剃头,把阿陀的头剃得黑一块、白一块;他给阿陀的衣服缝补丁,用缝纫机给他做背心和短裤……在阿陀的指导下,他还给母亲做了一条恭凳,母亲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粟裕从小体验匠人的生活,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匠人用心追求手艺的精神。他的部下曾感慨,粟裕指挥作战时,就像匠人一样用心。
听剑侠故事,练逃跑功夫
阿陀有着讲不完的故事,粟裕最爱听的是那些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剑侠故事,尤其是“草上飞”和“一枝梅”的故事。
“草上飞”是一个剑侠的绰号,据说他身轻如燕,可在草尖上借力飞跑。他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专为穷人打抱不平。“一枝梅”武功高强,剑术精妙,行影无踪,专做除霸惩恶之事;每做完一起,就会在墙上或地下,画上一枝梅花做标记。
粟裕幻想着自己哪一天能见到他们,跟他们浪迹江湖。粟裕缠着阿陀要学功夫。阿陀不敢教他打架,决定重点教他练“逃跑功”,危急时刻可以躲避险恶。
他用布袋装满沙子,捆在粟裕的小腿上,让他每天进行长跑和跳跃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几年下来,粟裕的“逃跑功夫”练得炉火纯青,跑起来连马都追不上。在后来的革命战争中,尤其是浙南3年的游击战,追剿他的国民党军,经常是看得见他,可就是追不上他,抓不到他。

不平靠自己,勇斗痞子兵
粟裕9岁那年,蔡锷领导的护国军与北洋军在会同展开激战。护国军以弱胜强,北洋军战败溃逃,一路上轰抢老百姓的财物。粟裕一家躲在山上,目睹这一切,他在心里一遍一遍呼喊:“‘草上飞’,‘一枝梅’,你们快来呀,快来呀!”然而,奇迹没有出现。
两年后,会同又遭遇匪祸,粟裕全家搬进了会同县城。不久,他考上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高等小学的老师告诉粟裕,“草上飞”和“一枝梅”是老百姓希望中的剑侠,反抗不平只能靠自己。
会同县城驻有一个连的军阀部队,名义上保境安民,实际上欺压百姓,无恶不作。老百姓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在背后骂他们痞子兵。有一天,学生们在城隍庙前坪看戏,来了一群痞子兵,直接站到了学生的前面,身高体壮,把学生的视线挡了个正着。这还不算,有几个兵还搬来一条长凳,直接站在上面,看得兴起时高声喊叫。
粟裕满心愤怒,他看痞子兵只有30人,而学生有上百人,于是示意几个同学上前,把条凳往后一拖。痞子兵没有防备,全都摔在地上。双方混战之际,粟裕急中生智,大喊:“有土匪!土匪来了!”这一喊,痞子兵“哗”地一下全跑了。
痞子兵吃了亏,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最后县长出面,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晚年的他说,童年的经历和受到的启迪,对他的成长和革命起了很大作用,而阿陀对他的影响更深刻,“可以说是我童年的启蒙老师”。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