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6 11:51:28
1961年9月,二战名将、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当他见到毛泽东主席时,称赞他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主席微微一笑,谦虚地说道:“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第一大将。”
听游侠故事,学工匠精神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会同伏龙乡一个地主家庭。粟裕是粟家5个孩子中的第3个,从小勤学好问,聪明伶俐。他6岁入私塾,系统学习了传统蒙学和四书五经;9岁读初级国民小学,接受新学教育;11岁考入县立第一高等小学。
无论是学龄前,还是读书后,粟裕都喜欢和家里的长工及乡间的工匠们交朋友。他从小体验匠人的生活,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匠人用心追求手艺的精神。他的部下也曾感慨,粟裕指挥作战,就像匠人一样用心。
他还喜欢听剑客的侠义故事,幻想有一天能成为剑侠,除霸安良。他练功习武,一心想练就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飞毛腿”功夫。他嫉恶如仇,联合同学与横行霸道、欺压乡邻的痞子兵抗争,伸张正义。
在一次次的现实较量中,粟裕发现那些故事中的剑侠,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他们只存在于老百姓的希望中。这让他感到,若要真正保境安民,必须“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
就在他跃跃欲试之时,父亲却要他接手管家、记录家庭进出账目,还给他订了一门亲事。管家、记账,本应是兄长之事,父亲却要粟裕来做,这引起嫂子不满;给他订亲,粟裕更是不能接受。他暗自决定,要到会同以外的世界去闯一番天地。

报考名校,步行去求学
粟裕的机会来了。1923年底,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在湘西各县招生,学校设在常德,而会同有两个预备生名额,粟裕一考即中。
在母亲的理解与支持下,粟裕决定自行离家出走常德。他步行110华里,从会同走到洪江沅江码头,准备乘船前往常德。这时,他发现没带足路费,只好写信回家。
父亲当即回信,答应为他筹集路费,但他必须先回家。粟裕见父亲的来信情真意切,这才返回会同。父亲为粟裕筹集了所有费用,还办了酒席为粟裕送行。
席间,父亲流下了不舍的泪水。粟裕离家后,时常回忆这一幕。他经常给父亲写信寄物。一天,父亲做了一个梦,醒来后,伤心地说:“我梦见梨子了,我再也见不到继业了!”3年后,粟裕的父亲因病去世,年仅42岁。那一年,粟裕已任红军连长,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奋战在井冈山。
接受进步思想,走向革命
时间回到1924年的元月,16岁的粟裕乘船顺流而下。一路上,沅江两岸连绵不断的崇山峻岭,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清澈见底的滔滔江水,鬼斧神工的奇峰异石,构成一幅幅壮丽的自然景象,让粟裕联想到曾在这里留下英雄传说的屈原、马援、诸葛亮、王昌龄、王守仁、林则徐等历史人物,一时间,他感到热血沸腾、激动万分。
那感觉,晚年的粟裕都没忘记。广阔的天地、秀丽的山川、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灿烂的文化、腐败的社会、苦难的人民、激烈的斗争……一一展现在他面前,他感到一种责任,他要去承担、去完成。
1925年春天,17岁的粟裕顺利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这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学校,创办于1902年,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和省立第三师范并列为湖南三大著名学校,也是湘西“达德成才”的最高学府。
当年的二师,已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共产主义ABC》和《向导》《新青年》等革命和进步书刊,已在学校广泛传阅。粟裕受到启发,开始走向革命。
晚年的粟裕曾说道,自接受了共产主义之后,他就觉得少年时代的行侠思想是幼稚的,后来的彷徨、苦闷也是狭窄的,共产主义让他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兼职教授,长沙地方文化学者)

责编:曾善美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