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26 15:18:44
杨云
清明时节,桐花飘香,以洪江古商城商人刘岐山和杨竹秋为人物原型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代洪商》浓情上演,在奸商与官府、军阀、土匪相互勾结的历史大背景下,由张丰毅饰演的刘云湘、台湾演员李立群饰演的杨同昌,围绕一桶“清代底油”推动故事情节,浓墨重彩地向世人演绎湘西南洪江商人的信与义。整部剧作折射出历史起伏和时代变迁,体现洪商之道和湘西儿女的家国情怀。作为视听艺术作品,《一代洪商》有着浓浓的感性色彩。
意象中的油桐花
“桐花寒食近,青门紫陌,不禁绿杨烟”,桐花伴随着清明时节的到来而盛开,是清明“节气”之花;“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桐花带着哀婉凄美的情绪,在文学丛林里闪烁着光华。古诗词里的桐花可指泡桐花、梧桐花,亦可指油桐花(或桐油花)。“桐花”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一种文化意象,一直盛开在中国古诗词里。
洪江古商城的油桐树,在深山之中、驿路之旁、水井之边、寺庙之内随处可见。油桐树花瓣白中略带红色,花开烂漫,落时缤纷,带有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油桐树花期过后会结出桐籽,可以榨出桐油来。桐油可用于医药,有探吐风痰的功效等,也可做涂料,代替清漆,可防腐防锈等。自古以来,洪江古商城就是湘西的驿站、商埠,盛产桐油,人称洪油。洪江的富庶,都从这洪油里溢出来。
电视连续剧《一代洪商》选择在清明前夕开播,这样的时间节点很有深意,它本身就像清明时节盛开的油桐花,是给洪江商人最隆重的献礼。故事开篇,最先走进我们视野的,是台湾演员李立群饰演的恒顺油号掌柜杨同昌,只见他在榨油坊旁爬上高高的云梯,摘取油桐树上开得最高的那束油桐花。而后,与张丰毅饰演的元隆油号掌柜刘云湘一起手捧油桐花,赶往祭祀大典现场献花祭祖。这样的开场赋予了剧作以诗性的表达。这束桐油花,是洪江商人对祖师爷的最高崇敬,更是洪江人民对一代洪商的最高礼赞,从而,由一束桐油花,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对接、祭奠。
桐花作为电视剧中不可或缺的主题元素,片头出现刘天婵、刘天娟、杨大江和杨二江时,背景里绚烂、清雅的油桐花树,成为刘杨两家儿女凄美爱情的象征。剧中,不时出现河岸边那一片油桐树林,盛放的油桐花,给观众带来饕餮的视觉盛宴,也带来无尽的遐思。“桐油花儿香,江水亦悠长,心中的梦在滋长,岸边飘来浓浓的香……”随着片头曲《桐油花》雄浑、沧桑而略带沙哑的声线表达,观者不觉被带入遥远的旧年光。
宏大而诗意的构思
电视连续剧《一代洪商》以一桶“清代底油”为核心,由元隆油号掌柜刘云湘和恒顺油号掌柜杨同昌两人推动剧情发展,将一连串的人物与事件,有机地、有意地线型排列在一起,表现洪江商人的商贾之道和家国情怀。从开篇到结尾去审视全剧,其镜头语言张扬着诗性叙述,像穿着传奇外衣的一首带着浓郁地域特色的叙事长诗。
旧时洪江靠水运向外输送桐油和木材,从外地带回布匹、食盐等生活用品。无疑,沅江和巫水交汇的犁头嘴码头最能体现洪江风貌。剧作开片首先以一个空镜展现碧澄澄的沅水,再由一个推镜从岸边走上码头。镜头语言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用人头攒动的街景、先声夺人的轿子、码头转角的人群、城门口进进出出的各色身影等等,呈现洪江古商城昔日繁华盛景。沅江岸边,元隆油号掌柜刘云湘和恒顺油号掌柜杨同昌手捧桐油花祭祖,诗性的凸显了对洪江商人的讴歌,其镜头语言直抒胸臆。
电视剧的大结局,同样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洋洋开着飞机与日寇作战、身受重伤的杨二江眼睛微闭的脸部特写、中日在芷江洽降签字、刘云湘等手摇旗帜喜极而泣等镜头组合,不言而喻,向观众召示着抗日胜利的大结局。剧末,刘云湘携妻女、妙春和众商感慨:“一纸降书出芷江,与整个民族受的苦难相比,洪商经历的坎坷微不足道,唯一可以告慰祖宗的是,他们在这场浩劫中没有丧失骨气,后人会记得清代底油,会记得洪油商人,记得从这块土地走出去的每一位湘江儿女”。说完,刘云湘将清代底油抛洒向绵绵江水,圆满完成剧作爱国主题的精神抵达。
全剧围绕一桶清代底油,展开了卖油、赌油、斗油、炼油等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激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彰显了洪江商人“吃亏是福”“外圆内方”“诚信为本”“义方恪守”为要义的商贾之道,堪称一部描绘洪商发展史的绵长画卷。对于洪油商人弥足珍贵的这桶清代底油,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恒顺油号掌柜杨同昌在狱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清代底油不再属于杨家私产,也不属于刘云湘的,它已经变成了一个老一辈洪商济世报国、文化传承的一个代表,一个历史物证。它是天下五府十八帮油业行的主心骨,不管许安邦怎么折腾,不管日本人是不是占得了湖南,就算他们占了全中国,只要那桶底油在,我们洪油这行,跟洪江城的人,就永远不会跪下”。透过这桶清代底油,我们洞见了风云涌变的历史场景,也看到洪商发展史的前进脉搏。片尾由滴落的一滴洪油,渲染开波澜壮阔的剧情画面,让观众深陷其中,回味无穷。桐油承载的意象内涵,赋予剧作感性的叙述与诗意的表达,从而升华了洪商的家国情怀这一宏大主题。
艺术的“真实”
《一代洪商》投射出洪江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八大洪油商人洪油案”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剧中洪商代表人物刘云湘的原型是洪江古商城洪油商人刘歧山。刘歧山是当时洪江首屈一指的富商,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史料记载,1865年,刘歧山在九江北岸与清军作战时,与部队失散。面对长江天堑,他以非凡的胆识,从长江到九江,仅凭一只脚盆,将自己的命运由沙场过渡到商场。传奇的过度,注解了他人生传奇的开始。他先在洪江的高昌顺油号当学徒,凭着他自己的才干,摇身变成拨算珠的帐房先生,后来独立开了个布摊。中日“甲午战争”时,桐油价格大跌,刘歧山运筹帷幄,用手头财力大量收购,仗后油价高涨,他将存油运到镇江出售,一举获得二十万两银子。于是,刘歧山将布号改为油号,经营主业由布匹转为洪油,并跻身当时四大油号之列。富起来的刘歧山乐善好施,总共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达到了五十万光洋,除了用于江西家乡四万光洋外,其他的都用在了洪江。刘歧山还为抗日捐赠了一架飞机。“急公好义”、“敬孝劝学”的嘉奖匾额,至今挂在洪江留园的门厅里。
《一代洪商》把故事重点放在一桶清代底油上,并由这桶清代底油牵出一环套一环的扣人心悬的故事,并以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为时代背景,彰显纵横捭阖的影像呈现。现实一经艺术加工,就成为“虚构”。剧中人物刘云湘在长沙的湘春园,饰演《精忠传》中的岳武穆,借唱戏将许安邦的上司辱骂了一番:“封油令不撤,刘某只能当这风波亭上一缕冤魂,站在厅堂把话落,大骂秦桧大奸臣,忠心报国是安仁,为何无辜害忠臣,怒气不息往前进,看他把我怎样行”。为此,刘云湘被当众打板,但只要撤销封油令,刘云湘也心甘情愿。剧情编排在艺术作品里合情合理,体现了刘云湘的机智勇敢、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正是这样的感性叙事,把洪江商人的冤屈演出来,还借剧中戏台唱出来,这在艺术作品里成为可能。
为了真实还原那个年代的洪江风貌,使剧作有明显的湘西民国风情,拍摄的外景以沅江、船只、竹排、码头等为主,内景有专门为影片的拍摄搭制的榨油坊,人物活动的自然建筑则是木质的窨子屋、古旧的青石巷等。无论服化道还是整体置景,所有入镜的元素都参与影片的叙事与造型,从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年代感很强。《一代洪商》里多次出现雾气腾腾的沅水、绿影婆娑的竹林、宛若仙境的洪江全貌,画面唯美,镜头衔接自然,像叙事长诗里的“一咏三叹”,抒发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家乡山水在镜头里,美得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作为土生土长的洪江人看《一代洪商》,视觉总在“似与非似”间游离,这就是艺术带给我们的“真实”愿景。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