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湖街道:“梦里水乡”的诗与远方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13 16:35:59

文/图/视频/杨峥嵘 姜开林 袁建胜 谢奇志

胭脂湖街道地处沅江市城南,因境内的胭脂湖而得名。广阔的水域、星罗棋布的湖洲、恬静的田园风光,将这里塑造成人人向往的“梦里水乡”;“农桑为本,网罟为业”的生活方式,更是孕育出这里独特的农耕文化、渔家文化和水文化。是中华诗词之乡、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

胭脂湖街道周维寅故居。

近年来,胭脂湖街道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思路,通过“政府+村集体合作社+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乡村旅游,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湖湘特色、沅江特点、胭脂湖做法”的乡村振兴之路。

胭脂湖风景。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胭脂湖街道以美景为玉珠,以产业为纽带,串联起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的繁荣图景。其下辖先锋村以香樟苗木基地为依托争创中国花卉苗木之乡;十里坪村围绕“四水农业”示范园创建发展精细农业;三眼塘村通过重点打造“洞庭乡愁”,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创建沅江旅游品牌,不仅荣获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精品乡村”“省级同心美丽乡村”等美誉,还编写了村民致富增收的密码。

先锋村香樟苗木基地。

带动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是胭脂湖街道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该街道确立向闲置土地、闲置资产、流转土地、农村电商、产业融合、大户带散户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六要”路径,全域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引导村民以土地、资金、劳力入股,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让群众在集体经济壮大中实现共同增收致富。

十里坪村藠果基地。

南竹山村以“零元”青苗补偿的方式,顺利流转千亩土地、先锋村以香樟苗木基地为依托种植2000亩苗木、回龙山村发展壮大中药材枳壳产业等,铺就了胭脂湖街道多彩产业之网,盘活了村集体土地资源。

回龙山村枳壳丰收。

胭脂湖街道还坚持“项目为王”,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赤塘村依托中联重科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创建新型工业小镇;胭脂湖村将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形成辣妹子特色小镇新业态,通过引进经营主体开展示范种植,大力推进辣椒示范基地、观赏基地建设等,为产业兴旺提供了坚实的项目基础。

中联重科沅江工业园。

除了拥有沃土良田外,胭脂湖街道还孕育了红色基因。1917年青年毛泽东曾游学于此,从这里走出了蔡杰、徐植兰等烈士,革命的火焰不曾熄灭。该街道弘扬红色文化,以“洞庭乡愁”项目为依托,规划红色旅游路线,寻找伟人足迹,让游客在新时代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激发广大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三眼塘村“洞庭乡愁”沿线风景。

作为沅江的“南大门”,胭脂湖街道不止步于“产业兴旺,农民富裕”,更充分考虑居民切身需求,大力营造“梦里水乡”的绿色环境。一方面改善人居环境,通过“三清一改”、“六个一”美丽庭院改造等措施,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增强百姓的获得感,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医疗和教育资源投入、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积极推进百姓生活长远富足。

“六个一”美丽庭院示范点。

5.7万胭脂湖儿女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之中,充分发挥“中华诗词之乡”优势,利用“农村诗社+农家书屋+文艺队伍”这一载体,持续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送戏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有效推进、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镇容”渐成格局。

胭脂湖畔网红打卡点“红杉林”。

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胭脂湖街道,风景悠悠处处新。这座生机勃勃的文化小镇、农业特色小镇,穿过时间的隧道,荣誉满身。但走在新时代大路上的胭脂湖人依然不忘初心,脚踏实地,以耕耘不息,绿色发展续写生生不息的辉煌。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