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23 11:15:13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陈洁
学习在于书本,在于课堂,更在于天地间。12月22日,长沙周南学士实验学校四年级395名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湖南日报华声亲子研学园,开始了一天有趣而又充盈的研学实践。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学习的素材,同学们的第一站来到了占地面积共14900平方米的魔尔花园。一进入花园,同学们便像鸟儿一样大笑着四散开来,穿梭于花草木林之中,眼神和笑声里传递着快乐。花园中双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显得娇俏可爱;郁郁葱葱的低矮灌木丛中时不时冒出孩子们的身影,大家用看、摸、闻,多方位地观察植物。微风拂过,孩子们沉浸在满园的芬芳中。
“长沙的市树是什么?”“法国梧桐的学名是什么”“格桑花的花语是什么?”带着问题思考,带着答案学习。为了最快速度填写完手中的《魔尔植物大课堂》手册,同学们三三两两,分工协作埋头商讨答案。不一会就有人手举《魔尔植物大课堂》手册高呼:“我完成了!”一旁的1805班班主任李韵忍不住鼓起掌来,“作为数学老师平时同学们都有一点怕我,今天看到大家可以肆无忌惮地奔跑欢笑释放天性,我也好开心。”


一张报纸怎样“炼”成的?上午,喧嚣的印刷车间少了机器的轰鸣声,却多了孩子们的声音。在参观印刷车间的过程中同学们问题不断,对每一台机器、报纸印刷的每一道程序都充满了好奇心。孩子们席地而坐听着研学导师介绍印刷机的印刷原理和现代印刷业的先进技术。“原来报纸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现在的科技真发达。”1803班的李雯熙同学发出惊叹。
来到印刷工坊,大家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伴随着浓浓的墨香,同学们体验着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工艺。当油墨均匀地印在纸张上,一张手工印刷的作品就在同学们手中诞生了。从古至今,从手工到机械化,须臾之间,同学们惊讶于古人的聪明才智,更感受到了先进科技迸发出的无穷魅力。

走进宛如棉花糖一般的魔尔气膜空间,同学们又迎来了一堂体验妙趣横生的木工手作课。在这里,大家学习认识和使用各类工具,建立对木头结构的认知,通过测量、打磨、绘制等一系列缜密的思绪及步骤,亲手制作了一个个钢筋铁骨的朋克木头人。“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做木头人,但是我平时就喜欢在家用工具削木头,相信我能完成得又好又快。”1807班的王予希对自己的动手能力很是自信。同学们用手中的手捻钻和磨砂纸,将无趣木头和螺丝钉组装成一个个有趣的小人。

10多分钟后,不少学生完成了朋克木头人的制作,“手捻钻要垂直往下,不然孔就打歪了。”完成的同学交流着制作的心得,而还没有完成的同学也加快着手上的动作。“手捻钻、螺丝钉这些工具我都认识,我爸爸还教过我使用。你看我做得可不就比你的好。”1807班的沈杨哲指着自己的朋克木头人和好兄弟鲁栩多开起了玩笑,大家笑作一团。年级组组长李翔龙老师笑得尤为开心,看着学生们在一次次尝试中学会了耐心、细心和相互帮扶,李翔龙觉得这次研学活动很成功,“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四年级的学生来魔尔开展研学。借此开拓同学们的视野,增长知识和智慧。”接受完记者的采访,李翔龙飞快地折返到同学们之间,和大家一起继续打磨手中的奇趣小人。
“魔尔研学基地独特而丰富的职业体验,巧妙而扎实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在协作中成长,在探究中筑梦。这与我们学校以‘慧’文化作为教学理念,培养‘慧美少年’的育人宗旨尤为契合。希望通过这样的研学活动可以让同学们把知识学得更加深刻,而不是坐困在课堂,踟蹰于书本间。”该校教育处德育专干张菲耘如是说。


周南学士实验学校副校长潘莉表示,后期,该校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大课堂研究,选择和开发有价值的社会实践课程,加强全域育人,让孩子们在“双减”政策下,成长为五育并举,合格+特长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此次湖南日报华声研学社会实践活动,是周南学士实验学校贯彻落实“双减”工作,在重视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职业体验、劳动实践活动教育的表现。在魔尔研学基地,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也将成为孩子们成长岁月中最为珍贵的记忆。带队老师们纷纷表示:“魔尔工厂研学给孩子们丰富的成长体验,这才是最棒的童年。”

责编:陈洁
来源: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