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滋口镇:焕发时代光彩的洞庭明珠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05 15:06:29

文/图/视频/ 郭星宇 朱书斋 胡立霞 刘佳福

北枕藕池河,南临洞庭湖,河湖交汇贯通,滋养出一片沃土——华容县注滋口镇。这里河道蜿蜒,湖洲弯曲,因位于藕池河入洞庭湖的河口,水陆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又被称为“小汉口”。近年来,注滋口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三品牌一中心”富美强镇建设为目标,立足区位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绘制出一副产业勃兴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蓝图。

幸福村“幸福家园”。

乡村振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大地的馈赠。屹立于洞庭湖畔的注滋口镇,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素来有“鱼米之乡”的称号。近年来,全镇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主抓“优质米”、“生态鱼”品质提升,推动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

洞庭湖畔风景。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地处洞庭湖冲积平原带,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使得注滋口镇盛产优质稻。为了进一步提升水稻品质,积极开展水稻集中育秧。今年上半年,全镇建设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区3000多亩,优质稻种植面积达6万多亩。微风吹过,稻禾翩翩起舞,稻香沁人心脾。

洞庭湖畔风景。

稻米香,稻鱼肥。不仅有优质稻,更有闻名遐迩的“注滋口四宝”:鳝鱼、才鱼、刁子鱼和小龙虾。聚焦本地特色,注滋口镇充分发挥“党建+诚信金融”功能,大力发展稻田特色种养。今年发展“稻虾”、“稻蛙”、“稻鳖”等4万多亩,进一步发展同丰浃村片区黄鳝养殖基地、八千村片区才鱼养殖基地等一批特色品种板块,形成“一村一品、一区一业”的产业格局。

湖区风光。

此外,积极开展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通过“致富带头人+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引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专业经营。今年,注滋口镇成立合作社147家、家庭农场162家。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让农民告别了“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种植时代。规模大户黄豆、小麦、玉米、油菜机收率达到100%,水稻种植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沃土千里。

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产业的勃兴将助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注滋口镇依托本地特色农业,立足区位优势,加快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发展节节攀升。

新时代文明实践党员志愿服务队助农秋收。

一方面,大力促进本土工业发展。通过重点发展、引进加工、储运、物流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涌现出了诸如“新富水产”“和谐菜业”“滋油坊”“鱼丽享”等一批本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依托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各村的供销合作平台和电商服务平台。

大通湖东垸分洪闸。

另一方面,促进集镇商业发展。通过本土小品牌到代理店、加盟商的转变,进一步提升门店层次;对老街进行统一规划,打造美食特色街,拆除九龙商场后将新建“汉口街”商业街,进一步丰富全镇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集镇全景。

目前,注滋口镇集镇已有经营主体446家,其中大型超市、茶楼宾馆、休闲农庄近50余家。街路相连,店铺林立,商贾云集,车水马龙。每逢节假日,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是让这里分外热闹。远眺是青山绿水风光好,近听是欢声笑语人安乐。

中心敬老院。

风光秀丽的藕池河不仅滋养了众生,也为麋鹿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温床。为了守住湖光山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注滋口镇以中央环保组督查整改及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为契机,全力推进矮围拆除、牛羊退养、禁捕退捕等八大专项生态环境整治。全镇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注滋口最鲜明的底色。

退捕禁捕巡查。

一百多年过去了,藕池河仍旧无声地流淌着,见证着这里从一片荒洲变为商贾云集的“小汉口”,再到如今的全国“千强镇”。无数勤劳的注滋口人民在此开垦、耕耘、收获,将这片河洲打造成为一颗璀璨的“洞庭明珠”。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未来,注滋口镇将推动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在时代的画卷上留下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