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镇:产业文化铸“双翼” 幸福小镇展翅飞

  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10 09:26:19

文/图/视频/朱珍 姜开林 邹静香 何英卓

万里长江入湘第一镇——东山镇,地处华容县东部,域内河湖丘陵环绕,绿色绸带洒落,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百里桃花山、千年古城七星墩遗址、千年古银杏、华容古道、古仙鹅寺、新四军战地医院遗址遍布其中,步步皆入景,所望皆诗意。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小镇、全国文明村镇、岳阳市十大明星乡镇等美誉。

东山水库。

“十三五”期间,东山镇立足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并普及乡村优良文化,营造乡风文明,实现了经济产值与文化振兴的双重繁荣,铸就了小镇振兴的康庄大道。全镇生产总值从23亿元增加到42.5亿元,人均纯收入从8322元提高到16370元。

长江入湘标志建筑——云梦塔。

依托长江黄金口岸和内湖水系孕育的生态土壤,东山镇全力推进农田“旱改水”项目,高标准打造了G240沿线万亩优质双季稻生产示范板块,双季稻年种植5万亩。同时,该镇积极探索挖掘本土特色农副产品,培育了华容道皱皮柑、兰家红松菌、桃花山竹笋、山里妈妈团子、罗婆土鸡、野香优莉丝高产优质稻等特色品牌以及专业合作社86家。

山里妈妈团子。

长久以来,东山镇坚持把拓宽产业销售渠道作为壮大集体经济的支撑点,大力推广电商、新型农业主体和家庭农场。目前,该镇皱皮柑已走进北上广及港澳市场,山里妈妈团子电商市场年产值达2000万,优质水稻——野香优莉丝每亩增收330元,长岗庙村的紫米、长宁垸村的吊瓜、清泥湾村稻虾、砖桥村的包菜等农产品,逐渐走上规模化、品牌化道路,小镇的产业网越织越密、越织越大。

蔬菜基地。

为实现产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东山镇不断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配套力度,医保缴费、危房改造、困难补助等优惠政策全民覆盖,全镇1201户320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

岳电安置小区。

立足 “颜值”与“气质”的双提升,东山镇持续推进集镇提质扩容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先后完成了道路升级改造、农贸市场改扩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工程,G240、东洪公路、岳电大道顺利通车,5处集中供水新建工程,全镇形成互联互通、无缝对接的交通“骨架”,安全饮水实现100%全覆盖。此外,该镇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完成了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厕所新改新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深入推进,镇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

东洪公路。

东山镇始终坚持树牢文化振兴旗帜,镇村两级分别成立了普法宣传、文体艺术、教育教学、医疗卫生、人居环境志愿服务队。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了百名党员主动投入人居环境整治,千名党员自发防汛抗灾的良好氛围。村(居)积极开展“书香家庭”竞选、老年书法活动、文化阁“柏木潭阁”等文娱活动,鼓励村居民清明祭英烈、中秋话团圆、腊八需施粥、春节送春联等传统活动,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愈加强劲。

乡村美景。

千年古城——七星墩遗址,是东山镇一张历史名片,是湖南规模最大的史前城址。2018年,七星墩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重大项目“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遗址“外圆内方”的双城结构在长江中游地区属于首次发现,出土的陶器、石器、木器镌刻下时代的兴衰,见证了长江文明的千年变迁。

佛寺村休闲广场。

东山镇作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孕育了丰富的红色文化。1938年1月,朱婴受董必武指示,在佛寺村黄鹤岭创办东山中学,旗帜鲜明地提出“为抗日培养有志之士”的教育宗旨,培养了抗日志士二百余人,为党的革命斗争输送了新鲜血液。此外,明碧山烈士纪念碑、新四军战地医院遗址,如同一枚枚红色精神的勋章,留存了先辈们为国捐躯的峥嵘岁月,也为东山镇注入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

新四军战地医院遗址。

千年古韵孕育富饶东山,万里风采携手美丽东山。在“一极三镇”发展思路的引领下,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产业基础犹如小镇的“左翼”,深厚的文化底蕴、朴实的乡风文明如同小镇的“右翼”,不断助力镇域幸福腾飞。

责编:李梓延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