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26 14:58:12
文/图/视频/郭星宇 姜开林 杨林锦
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位于碧波荡漾的漉湖西岸,因地势低洼,状如盆子,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得名。小镇东与洞庭湖一堤之隔,境内平畴沃野,风光旖旎。秀美的金盆河从西至东,流向塞阳运河的同时,也滋养了一方百姓。

漉湖湿地风光。
近年来,金盆镇围绕“美丽发展、生态文明”这一主题,认真贯彻“生态优先、发展为要、民生为本、创新引领”理念。紧扣“11244”工作思路,建设“美丽发展、生态文明”的农垦特色小镇,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金盆镇标志雕塑。
围绕乡村振兴这“1”条主线,金盆镇着力打造“1”支过硬的镇村干部队伍。一方面,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建立落实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评议制、干部包村联点等制度,加强党组织软弱涣散整顿工作,为小镇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晨曦中的金盆镇。
无论时代的车轮如何滚滚前行,土地都是乡村振兴绕不开的生产要素。小镇加快推进国有土地清理整治、国土空间规划“2”项重点工作,规范国有农用地承包租赁行为、农村宅基地及国有农用地转让行为,摸排一批强租强占国有农用土地问题线索,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无人机撒播紫云英。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金盆镇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为总目标,坚持“兴产业、促发展”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粮食+生态种养业基地、重要农副产品集散基地、新能源发展产业示范基地、自然资源体验实践目的地“4”个基地。

香稻村有机稻基地。
地处洞庭湖平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让金盆镇盛产优质稻。为扩大早稻种植面积,发展双季稻生产,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户流转闲置农田,统一育秧栽培;另一方面财政多方筹集资金,以奖代补,鼓励农民添置插抛秧设备,建设育秧大棚。

大东口村烘干基地。
如今的金盆镇,已然一幅“绕屋稻田千亩青”的好风景。依托水稻种植,小镇大力发展“稻+虾”“稻+蟹”共作、水产品养殖产业。目前已有稻田面积11966亩(可种双季稻)、虾稻田面积18008亩(可种一季稻)、渔池面积6640亩。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

美丽乡村大东口村。
凭借龙虾养殖这张靓丽的名片,金盆镇连续4年举办金盆龙虾美食文化节,平均年接待游客达到10万人次以上。慕名而来的游人在此品虾、钓虾、捉鱼、选购农产品、畅饮啤酒,玩得不亦乐乎。

金盆镇龙虾节。
下一步,小镇将依托东洞庭湖良好的湿地景观资源,围绕乡村旅游主题,以“春赏紫云英,夏品小龙虾,秋踏芦苇荡,冬观候鸟翔”的四季印象,打造大东口生态公园、漉湖天然湿地公园、金盆河沿河风光带等生态旅游区。

湿地公园采风。
通过招商引资,近年来,新益、绿贝等新能源有限公司陆续在金盆镇落地生根。将油菜、水稻等作物秸秆加工成生物质燃料的同时,助力秸秆禁烧攻坚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未来,小镇将进一步发展光伏发电产业100兆瓦,打造金盆新能源生产基地。

美丽庭院。
为了实现建设乡村振兴样板镇、生态产业发展样板镇、群众安全幸福满意小镇、农垦特色小镇“4”个镇的工作目标,金盆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工作,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五门闸饭店。
临漉湖,望洞庭,金盆人民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理。近年来,小镇积极开展“洞庭清波”、大通湖水环境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打响蓝天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推进。

清理河道地笼网。
为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金盆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期盼多年的金盆二桥、省道217竣工通车,镇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便利百姓出行;自来水管网改造、垦区危改和小区配套项目改造、镇污水处理厂和雨污分流项目不断落地实施,镇文体活动广场和足球场修缮完成。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从曾经的国营农场,到如今富美的农垦特色小镇,在一望无际的洞庭湖平原上,勤劳的金盆人民耕耘、收获,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家园装点得越来越美丽。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未来,小镇将进一步推动加快“三产”融合,丰富农村经济业态,集聚人气,汇聚财气,坚定续写属于金盆镇的新时代答卷。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