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封寺镇:山明水美乡村景 民乐水安世代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22 11:38:57

文/图/视频/杨洋 姜开林 邓圆圆

眉黛远山烟雾朦胧,近处的红顶屋舍隐匿于翠林绿野之间;清澈的华容河,倒映出徘徊的云影天光。青翠蔬菜在鱼鳞般的圆形梯田里茁壮成长,联排的独栋小洋楼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幼儿园准时响起清脆的铃声,养老院的老人们信步闲庭、怡然自乐。笔直的柏油马路穿越十里稻花,将“芥菜小镇”的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芥菜小镇。

这一副副极具现代化气息又不失幸福本真的画面,并不是某个城区中的景象,而是华容县三封寺镇的日常生活图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三封寺镇着力打造“五美”三封,探索出一条具有湘北农村特色的新路子,先后获得市平安乡镇、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省、市级农业特色小镇,省级美丽乡村整域推进示范镇等荣誉。

芥菜基地。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山岚袅袅,水雾空蒙,为三封寺镇增添了几分诗意柔情。在提出 “空心房”整治与集中建房之初,许多村民都舍不得世代生活的山水。考虑到村民的顾虑,三封寺镇恪守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的原则,打造一村一景的多彩民居,保留村民记忆中的模样。

华一村集中建房点。

二层小楼,独立车库,庭院绿化,齐全的公共设施,这是松木桥村一处占地37亩的村民集中建房点现状,也是该镇“空心房”整治与集中建房工作的一个缩影。为求能让群众看得懂、接地气、会操作,该镇统一设计了建房图纸,村民按己所需选择户型大小,聘请专业施工队建房,成本和质量都由自己掌控。

松木桥村集中建房点。

松木桥村不仅对集中点进行社区化管理,力求让村民们住得好、过得美,还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幼儿园。红色小楼窗明几净,站在院墙外,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与欢笑声清晰入耳。“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这所幼儿园将为村中的适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帮助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取得更好的表现,也创造了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更多可能。

松木桥村幼儿园。

2015年来,三封寺镇共建成9个高标准集中建房点,建设了一批村景共融的好房子。“拆了‘空心房’,不仅让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小洋房,而且还我们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同样搬进了集中住房的墨山铺村民肖和说道。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也使可利用的土地变多了,产业规模经营更活了,村民的收入也明显增加了。

墨山铺村集中建房点。

昔日的莲花堰村山多地薄,并没有像样的产业,是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全村长远规划发展油茶产业、短期见效发展小龙虾产业,现有油茶5000多亩,稻虾套养700多亩。该村以良种入手、良法培育,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统一供苗和管护,并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收购,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增收。

莲花堰村油茶基地。

为推动“治陋习、树新风”工作常态化,三封寺镇建立了“三级劝导”机制,成立治陋工作小组。全镇使用村村响、宣传栏等方式,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精心组织“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道德讲堂等一系列活动,评选出“最美家庭”、“道德模范”等一批优秀典型,新风意识得到了不断深化。

莲花堰村集中建房点。

华容河与华洪运河是当地重要的水源,过去由于缺乏管理,河道垃圾成堆,该镇成立“河长制”工作委员会,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该镇把小微水体整治作为提升河长制工作的有力抓手,将小微水体纳入网格化管理,发动党员、村民组长,落实“微河长”日常巡查机制,及时发现,及时整治。

小微水体整治效果显著。

华一村根据实际情况,对村里3个小微水体开展综合整治,还在王字港水域旁建成了小游园,配备健身设施及宣传栏。“这个地方以前杂草丛生,全是水花生、水葫芦。通过整治,现在水质变清了,花草变美了,人的心情越来越好了。”村民付芳说道。

华一村王子港。

通过水体整治,华一村不仅为村民提供了观赏游玩的区域,还展现了村落的悠久历史与独特风貌,多措并举让小微水体“靓”起来,成为最贴近老百姓的“小微景观”,绘就了一幅“梦里田园”的美丽乡村画卷。

华一水库。

“村在景中,景在村里”。三封寺镇坚持不懈地追寻着文水共融、人水和谐、山水相依的和谐之道。村景的转变留住了世代的乡愁,小镇整齐干净的民居与乡村田园风光散落在明净山水间,居住在这美丽乡村中的居民,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幸福。

责编:伍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