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校史中的红色密码|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徐特立精神永流传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30 12:08:17

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黄帝子 实习生 刘果谷 摄影 龙力

精巧娟秀的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藏在蜿蜒的小巷中,当你循着朗朗书声,来到长沙市开福区茅亭子巷98号,这所拥有百年积淀的学校就会出现在你面前。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是在红色年代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这所由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于1912年创办的学校,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长沙师范学院最初的校址设在原善化县学宫内(徐特立原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徐特立将学宫内一些破房子腾出,连同走廊过道稍加修缮,作为学校教室。后来,在征得湘岸榷运局同意后,徐特立将其寄存在学宫内的硝磺变卖,筹得了办学经费。由此,长沙师范学院于1912年3月正式开学。为了给学校寻找一个永久性校址,徐特立走遍了整个长沙城。“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货金如斗。大家努力树桃李,使我古潭追邹鲁。”当时长沙知事姜济寰“创办1000所小学”的计划与徐特立“教育救国”夙愿不谋而合,于是在徐特立最终选中荷花池畔的泐潭寺作为校址后,姜济寰即以长沙政府的名义行文,将这座古寺划给长沙师范,并拨了一笔建校经费。泐潭寺是一座创建于唐代的古刹,千余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屡经战火后早已荒芜废弃。经过徐特立半年多的辛劳,新学校在荷花池畔建成。

在过去,学校的大门从不向贫苦大众开放,但徐特立却大胆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打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但徐特立反而很高兴与自豪,他相信在贫苦学生中也可以造就人才,还专门开办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徐特立老校长爱生如子。一次查夜时,他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他洗脚上药。田汉(我国国歌作词者)在这里学习期间,生活非常艰苦。入学时,田汉买不起蚊帐,夜晚被蚊虫叮咬得无法入睡,徐老先生知道后便买来了一顶蚊帐送给他。而徐老先生自己的家小却被他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在徐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为师的大爱。这种大爱精神也影响着无数长师附小的老师和学生,传承大爱,润育英才的办学理念由此而来。

党中央曾评价徐特立先生“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有一次,他得知有两名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便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对大家敲响了警钟。先生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徐老先生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学子们的心,也成为了学校老师教育的标杆。为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入红色基因和红色记忆,奠定孩子们成长的基石,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在红色传承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新生入学教育、开学第一课爱国教育、学雷锋爱心义卖活动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校结合时事开展红色活动,在国庆节前期,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举行了为期3天的“喜迎国庆 歌颂祖国”线上朗读比赛,进一步激发全校师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面对那一张张充满朝气的稚嫩脸庞,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总校长张华深情说道:“我希望孩子们在浸润着红色基因的教育中快乐成长,为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传播更多的红色能量,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亲爱的孩子们,加油!”

责编:陈洁

来源:放学后·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