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0-09 15:13:0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9日讯(记者 龙文泱 易禹琳 摄影记者 辜鹏博)“令人震撼!”“中国考古百年,百年一遇。”今天, “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重点课题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在湖南澧县举行,宣布发现一处主体部分至少330平方米,加南廊至少500平方米的木结构房屋基础,体量大、等级高、结构规整、保存完好。在下午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表达了惊喜。
鸡叫城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的主体年代约为油子岭文化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距今约5300年至3900年)。城中这座被命名为F63的木构建筑是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木构建筑。
在中国,木材是我们的传统建筑材料,延续了几千年,F63为何引发国内考古专家的惊叹?
不用金属工具,制作出大木柱、木板
让我们先了解下来到考古工地现场,你第一眼可以看到许多冒出地面的粗壮的木柱残段,因为时间久远,黑乎乎的。这些木柱形状多样,从横断面看,有半圆形、长方形、扇形、圆形等多种形状。半圆形的木柱直径多在55厘米左右。
看起来很普通?要知道,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可没有现代的诸多工具。甚至,连金属工具都没有。我们的祖先靠着石制工具,将粗壮的大树打磨成如此形状。
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执行领队范宪军说,经过检测,这些木材以楠木为主,还有香樟、红锥、苦槠,它们都是强度较大、切削容易的建筑、家具好材料。可能通过鸡叫城外发达的水系,从附近的 高山丘陵地区运送而来。木材取样的测年数据显示,它们的年代在公元前2700至2800年之间,为屈家岭文化二期 早段(或中期晚段)。

不同于干栏式建筑的地下结构
那么,这是一个柱子比较粗大的干栏式建筑吗?干栏式建筑,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吊脚楼。在土地上插上木柱或者竹子,上面搭建房屋。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出土于鼎鼎大名的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比F63早了1000多年。
“F63的结构和干栏式建筑有很大的不同。”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郭伟民说,从F63的这些木柱往地下看,另有奇特之处。
木柱在长方形的基槽中,下方垫着硕大的木板,和木桩同款黑色“皮肤”。这些木板宽、长、厚,最长的长度近8米,宽度多在0.43米左右,厚度多在0.1米左右。
郭伟民把干栏式建筑与F63的基础结构与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为了增加柱子的受力面积,让它们不在较软的土地中下陷,前者采取了挖柱洞,在柱子下垫柱子横断面差不多的垫片;而后者则知道整条木板的功能更强大。
这些木板平整光滑,反映了施工者高超的技巧。因为木板厚重,施工者会用绳子将木板吊到基槽中。为了防止绳子滑动,他们还特意在捆绳子木板两端制作了凹槽。凹槽、绳子,都在木板上可以见到。

有设计规划的330平方米大宅
庞大、完整的的地下木结构,勾勒出一所史前木结构大宅。根据现场发掘情况,范宪军说,这座史前木质“大别墅”单层至少有330平方米,加上南面的连廊,至少有503平方米。房屋往东看,长长的木板仍在延续。
除了对受力面积、高超的制作工艺之外,鸡叫城人的房屋设计水平也值得一提。
负责复原房屋研究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特意给记者看了多个木柱上的多个卯口,以及一段掉落在木垫板上的榫卯结构残件。
他推测,榫卯结构残件表示鸡叫城人已掌握较为纯熟的榫卯运用方法,并在建房中多处使用。从木柱的排列情况看,这栋房屋很可能结合了穿斗式与抬梁式的建造方法。地基中木柱上的大洞是用于置入短木增加其稳定性的,F63所在的原地形是一斜坡,北高南低。柱子上方架空供人活动的面应是木构楼板,是水平的。这使得木柱开凿卯口的位置和高度不同,空中的复杂构件要在地面设计制作和部分组装好。现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近5000年前的鸡叫城人也能完成让人难以置信。
责编:龙文泱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