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年湖湘⑳丨馆(所)长荐宝:衡阳古越人的青铜经典

龙文泱,周子茜,彭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8-30 15:56:00

整理丨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王佩莹

名片设计丨周子茜

【推荐文物】

“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

42号选手:动物纹提梁卣(yǒu)(点击投票)

春秋

高50、口径24.4、腹径38、足径31.8厘米,重11.3千克

1988年出土于衡阳县赤石乡

现藏衡阳市博物馆

【推荐理由】

卣,古文献与铜器铭文中常有“秬鬯(chang)一卣”之说。秬鬯是用黑黍加香料酿造的一种酒,可见卣是一种盛酒器,主要流行于商和西周。

这件提梁卣,直口,椭圆体垂腹,高圈足,弧形盖,盖顶有一方柱形纽,龙首龙身为提梁。通体以云雷纹和几何纹为地纹,腹部以突起的蛇纹和蛙纹辅以窃曲纹和双肩钺纹为主要纹饰;上腹两边各施一蛇纹卷曲向下,中间缀一浮雕蛙纹,下腹中部双蛇逆行向上,与上腹蛇纹相呼应,直指蛙纹,形成四蛇戏蛙的图案。

这件动物纹提梁卣是春秋时期聚居在衡阳的古越人青铜文化经典之作。其造型与中原同类器形相似,但胎薄质脆,器形轻巧秀丽,全无同时期青铜器雄浑凝重之感,无论主纹、地纹均具越民族文化特色,且繁缛的地纹与简洁洗练的主纹有机地结合,极具灵活性;蛇、龟、蜥、鸟、蛙等随意点缀,似无法度,却浑然天成,专家判断这件动物纹提梁卣应是湘江流域越人仿中原西周铜卣制作。

越人在先秦两汉时期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秦汉以后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一部分向南迁徙到了两广地区及海南,远至台湾,与今天的壮族、侗族、黎族、高山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提梁卣铸造精良,纹路清晰,可知春秋时期湘江流域的越人已有较高的铸铜技术。

这件提梁卣是1988年9月10日由衡阳县赤石乡村民吴小贵于黄泥岭取土时发现,立刻引起文物考古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相关专家认为,这是已经出土的同类器物中器形最大、纹饰最为精美、保存最完整的一件,当属国家一级文物。

1990年、2008年,这件动物纹提梁卣先后入选北京亚运会《中国文物精华展》和北京奥运会《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展》。它不仅是衡阳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想要了解更多代表性湖南出土文物,请登录新湖南客户端文旅体频道,参与“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活动投票



责编:李玮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