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万年湖湘㉑丨馆(所)长荐宝:编钟始自宁乡商铙

龙文泱,周子茜,王立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8-31 10:47:34

整理丨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刘康琳

名片设计丨周子茜

【推荐文物】

“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

24号选手:商象纹大铜铙(点击投票)

商代

通高103.5厘米,重221.5千克

1983年宁乡县月山铺乡转耳仑出土

馆藏长沙市博物馆

湖南长沙因出土了大量的精美商周青铜器,被中外媒体誉为“南方青铜器之乡”。

特别是在商代晚期,长沙出现了器形高大、造型新颖的一批铜器。其中,宁乡出土的铜铙群是最显著的代表,象纹大铜铙则是体量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

挖红薯挖出的青铜重器

1983年的一天,长沙市宁乡县一位姓马的农民在地里种红薯时,无意间刨到了一个硬东西,锄头发出了金属声响。他小心翼翼地扒开泥土,发现土里埋着一件青铜器。马姓村民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连忙找来附近的其他村民询问。

这时,一位老人说,40多年前,距当地200多米远的地方曾经出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精美青铜器,那就是四羊方尊。眼前的这个大家伙,肯定也是珍贵的器物。


四羊方尊

马姓村民立即联系了县里的文物部门,文物部门派人来到现场,进行了考古发掘。但除了这件青铜器之外,没有发现其他任何文物。文物部门将这件青铜器运到县里的文管所进行保存,后经专家鉴定,这是中国商代的铜铙,并将其命名为象纹大铜铙。上世纪90年代,象纹大铜铙被长沙市博物馆收藏,成为镇馆之宝。

这件象纹大铜铙保存完好,通体已经满布绿锈,绿中偏灰,甬上部有旋,肉眼可见紫色的铜胎。钲部为合瓦形,舞部平直,素面无纹。钲部主体纹饰是由弧形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钲部四周装饰云雷纹,正鼓饰有一对小象,侧面相向而立,象鼻上卷,造型活泼,憨态可掬,但又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气息,象纹大铜铙也因此而得名。两只象身上均布满云纹。旋上装饰有卷尾的双身龙纹,同样具有了商代铜器特有的神秘与庄严之感。

中原铙陪葬,宁乡铙祭祀

在中原地区,铜铙作为随葬器物屡有出土。从墓主身份看,既有商王、后妃、重臣,也有下等贵族,但平民及其以下的阶层没有。而宁乡铜铙,大部分都是出土在山顶、山麓、河边, 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可能是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等。

从器形上来看,中原地区出土的铜铙形体都较小。其中,最有名的妇好墓编铙。最大一件,铣间宽只有10.7cm,柄长更是仅有5.7cm。与宁乡出土的铜铙群相比,显得十分袖珍。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中原出土的铜铙几乎都是以编铙的形式出土,绝大部分符合三个铜铙一组的规律,而宁乡出土的铜铙大部分都是单个出土。

这些显著的差别蕴含着什么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呢?在中原地区,编铙作为陪葬的器物。在南方,却是祭祀山川河流。铙的文化内涵被两个族群做出了不一样的诠释。

编钟由南方大铙发展而来

先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传播进入了南方,但是商人的礼器与文化却没有彻底征服南方的土著文化。相反,南方的土著居民把这个在商代礼乐器中不起眼的编铙发扬光大,单独对其赋予了新的含义,也带来了音乐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1978年,举世闻名的曾侯乙墓编钟在埋藏地下2400年之后,重见天日,一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导致人们对中国先秦音律学水平的认识彻底改变。

陕西宝鸡、西安等地出土的西周早中期的甬钟,其形制和纹饰风格与湖南宁乡、湘潭等地区出土的同类甬钟完全相同。而南方所出的早期甬钟,是从本地铜铙直接发展演变而来的。

随着田野考古一步步深入,编钟—大家最为熟悉的古代打击乐器,就是由南方大铙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一认知,已经广泛被考古学界所接受。音乐界的研究也肯定,早于曾侯乙编钟近1000年的湖南宁乡商铙的清商音阶,填补了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与曾侯乙编钟之间的断层。

先秦青铜乐器的乐学成果,并不是突发式地产生的,它可能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继承着更为久远的文化传统。

当然,还有比宁乡商铙再早的文物继续填补此乐学断层,以后的考古新发现还将进一步证实。不过,南方大铙这一古老的打击乐器,虽然已经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但是它却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音乐与文化的脉络。


想要了解更多代表性湖南出土文物,请登录新湖南客户端文旅体频道,参与“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出土文物精品推介活动投票。


责编:李玮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