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25年!这位湖南人隐姓埋名,做了一件惊动中国的大事

  青年湖南   2021-04-07 16:45:53

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报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青年湖南原创系列视频《信仰的力量》↓↓↓

今天,

团团带大家一起走进“两弹一星”元勋陈能宽的传奇人生

陈能宽,湖南慈利人。1947年赴美国求学,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迅速成长为享有国际声誉的金属物理学家。1955年,陈能宽带着妻儿历经艰难回到中国。很多人不解:“美国条件这么好,你非走不可吗,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呀!”

陈能宽回答:“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回国以后,陈能宽在金属物理学领域独领风骚,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然而,1960年,他受命一项神秘任务: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他不得不放弃自己颇有成就的研究领域,从此告别家人,在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这一走,便是整整二十五年。

在与世隔绝的试验场,在风沙呼啸的戈壁滩,陈能宽率领一支年轻的队伍,向世界最尖端的技术发起挑战。没有试验容器,就用锅碗瓢盆;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难以想象,原子弹那数以万计的精密数据,都是科学家们用手工算出来的。

晚上零下30度,进炸药生产工房,陈能宽只能赤着脚,怕皮鞋带沙子引起静电,造成爆炸。他何尝不知自己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他给妻子写信说:“如果我有什么不幸,你要想得开,当年我们抛弃洋房、轿车,带着儿女们回国,正是为了让祖国富强。”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东方巨响,震撼了整个世界。紧接着,陈能宽又投身到氢弹等核武器的攻关中。他常常鼓励队友:“我们消失这些年是值得的,可以为祖国写篇大论文。”

直到1986年,陈能宽同邓稼先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一最高奖励。人们才突然发现,消失了二十多年的陈能宽回来了。这25年,科技界以为他早已去世;这25年,对于妻儿,他只是个抽象的信箱号码;这25年,他无数次手捧父母的照片,遥望家乡的方向。

1989年,陈能宽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湖南老家。然而,他日思夜想的父母已不在了,大哥二哥也去世了,年过花甲的小妹抱着他泣不成声:“哥,这么多年你都去哪儿了?咱妈生前那么疼你,临走的时候一直在不停地喊着你的名字啊!”陈能宽久久地跪在父母的坟头,热泪长流。

晚年的陈能宽继续默默地奉献着光和热,直到2016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

春蚕到死丝方尽,许身为国终不悔。这就是一位湖南人毅然回国的传奇人生。这就是一位“两弹一星”元勋的家国情怀。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绝对忠诚。致敬国之脊梁!

责编:曾璇

来源:青年湖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