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赋能美好生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2-25 12:43:55

2020年铺排“六大工程”项目204个,完成投资62.08亿元……近年,株洲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安全供水、气化株洲、污水治理、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智慧建设增效“六大工程”,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品质品位有效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聚焦短板攻坚,释放投资效能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2020年落实中央“六稳”部署,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2020年,株洲市铺排“六大工程”项目204个,完成投资62.08亿元。

其中,着力加强供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等水质实时在线检测和安全预警,全面提升安全供水能力;加快供水厂、供水管网的新建和提质改造,全市新增供水规模达到15万吨,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完成投资 24.47亿元,实施项目72个,河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白石港水质净化中心二期扩建工程相继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做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同时,株洲按照县以下乡镇“补空白、扩容量、保运行”原则,重点实施“气化村镇”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目前全市67个乡镇,超过三分之二实现管道天然气输气,所有乡镇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一大批乡村和城市一样美了“颜值”,有了“气质”,成为农民生活的幸福家园、市民度假的休闲乐园。

瞄准痛点发力,破除顽瘴痼疾

株洲从新中国成立初就是全国八个重点工业城市之一,此前受传统发展模式影响,只重视地上看得见的“面子”,不重视地下看不见的“里子”,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未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造成城市黑臭水体得不到有效治理,成为市民心中对美好生活向往难言之“痛”。

民有所盼,必有所动。株洲市按照“源头化、流域化、系统化”的治理思路,追根溯源,全面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尤其是对辖区内的建宁港、白石港、枫溪港三大流域进行了重点排查,共梳理出黑臭水体33个。由市委书记、市长亲自牵头主抓,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挂图作战,全面打响决胜之战。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项目28个,到月底将实现全面销号清零,城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将达到90%以上。如今市民来到天鹅湖、翠塘等城市河湖水体边,再也不用“绕道捂鼻而走”,而是竞相“闲庭信步赏美景”。

强化投用管理,构建长效机制

按照多渠道、多层级的原则,株洲千方百计筹措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为项目推进提供有力保障。比如黑臭水体整治,争取专项奖补资金1.6亿元,同时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乘数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支持黑臭水体治理,成功引进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等企业,通过PPP模式吸纳社会资本16.8亿元,有效解决了涉及黑臭水体治理上的资金、技术、管理等问题。同时,将黑臭水体治理项目纳入城市建设投资计划,优先安排建设资金,克服财政资金困难,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确保用出力度和实效。

创新监管方式,积极推进环境基础设施信息化管理,实施智慧水务、智慧城管工程,智慧供水大数据云平台,株洲实现了设施管理在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的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建立相应考核机制、监督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长效闭环内部可循环。(王球)

责编:张云龙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