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0-08 13:11:35
蒋玲琳,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物流工程1602班学生,现为“蜂巢”团队负责人。这位出生于千禧年的“00后”小女生,却有着远大的理想——为国家的扶贫事业贡献力量。她带领团队成员持续开展精准扶贫实践,为贫困村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方案,建立网络平台,目前已帮助农户销售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11万余斤,销售金额超过200万元,实现农户年均增收1000元。“感恩在心上,公益在路上。”她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展现青春该有的模样。

勇于尝试 筑梦启航
蒋玲琳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的一个普通家庭。幼时,家里经济窘迫,吃穿用度都很紧张,但大姨总会在过年时用攒下的钱给蒋玲琳买一件新棉袄,这在小小的她心中埋下了一颗感恩和奋斗的种子。
大一暑假,蒋玲琳主动参加了交通学院赴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杨家山村的支教活动,担任美术和音乐老师。村里的医疗设备缺乏,教学条件落后,给当时的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学校后,蒋玲琳决心一定要为贫困村的脱贫献力,带着一腔热血加入了致力为贫困地区整合销售优质农副产品资源的交易平台——“蜂巢”团队,并在大二时自荐成为团队负责人。
大二暑假,蒋玲琳带领“蜂巢”团队的三支队伍赴湖南省麻阳县宋家湾村等地进行调研。下乡期间,她和队员们与村民同吃同住,每天天不亮就踏上上山的小路开始工作,砍竹子、运货物、给山上做工的爷爷奶奶们送午餐……这个瘦小又乐观的女孩在山间田野里发掘到能让自己内心平静的力量,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付出的意义所在。
转眼间,蒋玲琳已经大四,当被问到大学期间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加入‘蜂巢’团队,是自荐成为团队负责人,是与‘蜂巢’团队成员一同走过贫困村,为扶贫献计献策!”
踏实苦干 助梦远行
作为“蜂巢”团队负责人,蒋玲琳一直坚持深入乡村一线。她认为,只有实地走访贫困户,才能了解贫困村的脱贫痛点,切实解决贫困村的难题。
她曾带领团队主动对接岳阳市平江县加义镇丽江村、邵阳市新宁县枧杆山村等贫困村,多次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各贫困村的产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后,蒋玲琳和小伙伴们认真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贫困村发展……最终,他们设计出了以枧杆山村主要产业脐橙为代表的果蔬冷链物流方案,以及宋家湾村特色产业稻花鱼虾为代表的河鲜类物流方案,并且还为衡南县天竺村规划了农业发展道路、提供农作物种植建议。
扶贫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蜂巢”项目在各大赛事评比中一直受挫,有的队员陆续离开团队专心考研,这都让蒋玲琳备受打击。
认真思考后,蒋玲琳不但起草了“蜂巢”团队的规章制度、文化、使命,还将自己的培训期间的感悟总结分享给队员。这既让大家看到了她的成长,也让蜂巢的团队建设更为体系化,吸引了更多学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参与到团队工作中来。
由于外出比赛和培训任务繁重,蒋玲琳耽误了不少课程。考前复习时间紧张,她的身体也频繁出现状况。下乡实践过程中,她曾因体力透支导致支气管扩张频繁发作,胃溃疡也令她痛得夜不能寐。每当她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想起宋家湾一位老爷爷的话——“如果你们一直住在这里,那我们就能活到120岁了!”
蒋玲琳深知,自己的力量虽然微小,对于贫困村的人们来说却意义重大。村民们踏实忙碌的身影和甜进心里的笑容,是她工作的最大动力。所以,即使在反复咳血、医生建议休养的情况下,她仍带药坚持返校,坚守在团队一线。

开拓创新 逐梦之光
2018年4月,蒋玲琳入选由省委网信办、省扶贫办、团省委组织的“青春扶贫录”青年助力网络扶贫培训班。培训期间,她结识了多位湖南省优秀企业家和扶贫专干。她逐步意识到,“蜂巢”团队要更好地帮扶贫困村持续发展,必须和企业联合,整合更多社会资源。
“‘蜂巢’团队虽然始于帮售,但不仅仅是帮售。”蒋玲琳积极向培训班同学述扶贫愿景,让“龙虾姐姐”张丞俊如深受触动,提出和蜂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参加“苏高新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期间,她也积极为团队对接社会资源。有服装店愿意每年为贫困村提供1000件服装和鞋物,蒋玲琳就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蜂巢筑暖”活动,目前已向3个贫困村送去200余双鞋物。
坚持不懈的扎实工作,让蒋玲琳和她的团队及工作成果被更多人看见,她陆续获评2018长沙理工大学暑期“三下乡最美志愿者”等10余项称号。同时,大学生的精准扶贫工作也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关注。2018年以来,蒋玲琳与“蜂巢”团队的扶贫事迹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报道20余次,并在前不久被评为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助力扶贫的工作让我更加坚毅沉着,未来我也将一如既往胸怀大志,自强不息,扬帆远航。”蒋玲琳坚定地说。 文/通讯员 贺文静
责编:刘宇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