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的“大侠”情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0-31 10:49:35

——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刘建江教授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31日讯(通讯员 刘圣文 风歌)著名人文知识分子杂志《书屋》2019年第4期刊登了一篇题为《心安处便是华山》的文章,对金庸先生武侠名篇《笑傲江湖》中华山派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内在逻辑、路径选择、意外因素、升级后果、总结反思等进行分析,思维跳脱不羁,文笔幽默风趣,乍看是一篇论证缜密的学术文章,其实是一篇酣畅淋漓的文学随笔。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也不是文学评论家,而是一位经济学教授。只是这位教授喜欢武侠小说,尤其崇尚金庸先生武侠世界里的侠义精神。

这位学者,就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主持人、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刘建江,一位充满“大侠”情怀的经济学教授。

纸上江湖里“行侠仗义”

读初中开始,刘建江就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特别是郭靖身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大侠风范,每每让他热血沸腾。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他。

高中时候,刘建江即萌生了利用科技知识帮助果园增产的想法。于是,他自发订阅有关果树如何栽培、增产、稻田养鱼方面的书籍自学,并主动担下了家里近十亩桔园的管理责任,梦想成为湘中农村的“万元户”。

上了大学,刘建江的眼光已经跳出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大二开始,他尝试做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并自费订阅《人口与经济》杂志,意图从人口问题入手助力农村脱贫致富。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经常被管理员催促才离开;暑假,他顶着酷暑到农村采访,汗水浸湿了衣服,依然认真做记录……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计划生育的消极影响》就写给最基层的农村,从经济学角度“仗义执言”,为农村发展建议献策。

1994年6月,刘建江大学毕业后来校任教。从此,他的“江湖”更大了。于是,他苦练“内功”,以“纸为江湖,笔为刀剑”,全身心投入到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修炼自己的“武林秘籍”。

随着学习研究的不断深入,刘建江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了解更清晰更深入,更想有一番自己的作为。他立下豪情壮志:“要为中国经济腾飞贡献自身力量!”

为了做研究写论文,刘建江可以连续半个月把自己关在书房“闭关修炼”,他说:“做学问,就像学武功,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

正是这种执着踏实的精神,刘建江“武功”大成,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20多年来,他始终把关注点放在普通民众身上,撰写了大量关于居民消费、房价波动、人口年龄结构等贴近民生问题的论文,其中包括C刊60余篇,国家级课题4项,专著4部。

经济领域内“华山论剑”

从高中管理桔园,到大学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再到关注城市的经济问题,刘建江的视野和格局逐步扩大。如今,他的研究视野投向全球,他的研究成果在更大的平台上与“顶尖高手”“华山论剑”。

刘建江是国内较早关注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政策的学者之一。研究论文曾获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外经贸发展与改革”成果二等奖。论文“特朗普政府发动中美贸易战的三维成因”,受到搜狐、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等多家媒体转登,各级媒体阅读量上万次。

他曾在各种高端论坛上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中国世界经济学年度大会上,他提出美国贸易逆差“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以及逆差与经济增长、失业率、贸易利益脱节等观点,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并作为重要观点之一在会议报道中推广;受邀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2018年度年会分论坛做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的主题发言。


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多方关注和肯定。“关于推进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补短板创优势的建议”获省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被推广;受邀为国家发改委非洲法语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政策研修班、孟加拉“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研修班主讲“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影响”专题;2018年4月以来,为湖南省政府、长沙市、中山市、东莞市等政府部门和企业领导主讲“中美贸易战的前世今生”10余次。

他主持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程,被列为2008年度湖南省研究生精品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被列为2009年度湖南省本科生精品课程,该课程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其后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课程……2018年初,以他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成为当年湖南省唯一一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同时也实现长沙理工大学在该项目上的“零的突破”。

“要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实现政府与市场力量的有机融合,以形成最大的合力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创新性发展……为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在项目开题报告会上,刘建江掷地有声。

经验分享时“传授秘籍”

在很多人看来,学术研究是个人“单打独斗”的事,刘建江却不这么认为。他很重视团队意识,更愿意分享“秘籍”。

刘建江在担任经管学院经贸系主任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带领全系老师在社科基金申报上冲刺;在担任人文社科处副处长期间,每天来找他修改社科基金申报书的人很多,他总会耐心又细致地和大家交流,给他们提供意见,帮助他们修改,“要是我们办公室有门槛,恐怕早就被踏破了”,当时的同事陈娅老师回忆说。

体育学院潘红玲老师曾经就是人文社科处的“常客”,单是去办公室找刘建江修改课题申报数就有五六次,“刘老师人非常认真热情,对我帮助很大,虽然我以前尝试过申请国家社科基金,但都以失败告终,在他的帮助下,我成功实现了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零的突破’。”潘红玲说。

刘建江甚至还在校报上发表过《国家基金申报的六字箴言》的“秘籍”,为更多的老师解疑答惑。

对所自己带的研究生团队,刘建江更是尽职尽责。相对于有同学抱怨说和导师见面次数不多的情况,刘建江却非常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每周不管他多忙,都会抽出时间给学生开会,听取项目进程,收集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我白天问的问题,刘老师常在午夜12点还在网上耐心回复,让已经躺在床上的我都不好意思了。”研究生刘晓韬说。

指导学术研究之外,刘建江还会关心学生生活上困难。“刘老师非常能理解我们,”他的学生袁阳丽说,“读研的我们压力很大,经常很迷茫,看着以前的同学都成家立业了,甚至会怀疑自己读研的选择,刘老师就会用他自己的求学经历开导我们。”

随性生活的“诗和远方”

亭前的清草/肆无忌惮/屋后的青山/依然守候/屋畔的溪水/婉转东去/见不着鱼虾/听不到门关门开/随性来访的风/拍打残缺的窗棂/轻轻回应/是遍地尘土/上百年的坚强/不再挺拔/精美的雕刻/是逝去的芳华这是刘建江写的诗歌《故乡老屋》中的一节,读上去很文艺。这就是学术上一丝不苟、生活中却随性自由的刘建江。

初中时,他就把自己的零花钱存在铁皮罐里,用来订阅《读者文摘》《辽宁青年》《小说月报》等文艺期刊。后来接触到武侠小说,从此爱不释手,特别是金庸先生写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好的武侠小说可以当饭来吃,每本都要细嚼慢咽好几遍,每次又都会有不同的味道。

也许是受到“大侠”们的影响,刘建江喜欢熬打自己的筋骨。他的整个大学都坚持洗冷水澡,冬天受不住,就用自己戏称的“情感野兽派歌声”在澡堂抵御寒冷。多年后,一听到《水手》,他仍能回想起在寒风中往自己身上倒冷水的感觉。

为了让自己生活过得更加诗意优雅,他学习品茶、书法、健身;有空闲的时候,喜欢行走于田间草野,写写诗、唱唱歌、拍拍风景。

刘建江还常会回老家看看,喜欢到田埂上、到菜园子里走一走,感受老家泥土的气息。有时,看到蜻蜓站在菜花上的样子,抑或是蜜蜂展翅飞翔的瞬间,他会把自己当成摄影爱好者,抓拍几张照片后又把自己当成行吟诗人,或写一段随感,或来几行诗歌。遇到村里的老人,他会和他们聊聊农事、拉拉家常,每次临别还会给个几百块钱,要老人家保重身体。

刘建江曾创建自己的公众号“铁锄话语”,用来分享生活上的感悟,简介里写着:“我们是地道的农民,皆因多种努力和机缘,来到了城里,我们依然挥舞着手中的铁锄,辛勤耕种,为了梦想和……”

责编:刘宇慧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